投行部职业发展路径,投行岗位详细教程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04-30 23:10:22

投行部职业发展路径,投行岗位详细教程(1)

投行简介

当我们说起“投行”时,到底是在说什么?

这首先要从“投行”的概念说起了。投行的全称是“投资银行”,按照字面含义理解,它所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但是这个概念从欧美引入国内之后,含义变得比较狭窄,它通常用来代表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部门。投行业务几乎覆盖资本市场所有的活动,比如IPO(首次公开募股)、并购*、基金管理、财务顾问等。在我们国家,负责承接投行业务的,一般是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等。

也许很多人会说:“不对啊,在欧洲,很多商业银行也在做投行业务,比如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它们既是投资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说到它们,就必须提到“混业经营”了,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但我在本节先不展开讨论,在之后的内容中,会给大家从本土投行发展历史的角度做一下分析。

投行的业务分类

介绍完投行的基本概念,我们再来看投行具体做的是什么业务。是不是做投行业务的部门或企业就是投行呢?

这就要分清狭义的投行业务和广义的投行业务之间的区别了。

所谓狭义的投行业务,在国内特指券商从事的投行业务,投行业务的承销商必须由具有承销与保荐资质的证券公司来担任。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想做投行业务,必须先从监管部门那里拿到资质(牌照),否则即便有项目在手,也只能在背后做中介。

再来说广义的投行业务。如果你有一个朋友说自己是做投行的,但一看他的名片,发现他是在银行或者信托公司,甚至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行部,他可不是骗子,他做的的确是投行业务,只是和狭义的投行业务有所区别。比如华兴资本这种精品投行性质的公司,它主要做的是财务顾问业务,这就属于广义投行业务的一种,为尚在成长期、仅靠财务数据无法体现公司实力的创业公司,提供非标准化的私募融资撮合业务,以满足其资金需求。这也是尚未满足在资本市场公开融资条件的客户想要获取大额融资的主要途径。随着该类客户逐渐发展壮大,其可利用的标准化融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比如发行债券、IPO,那么一般私募融资的性价比相对就会下降。因此,如果华兴资本想要继续为该客户服务,承接其在国内的IPO业务,而该业务属于狭义的投行业务,那么华兴资本就只能通过集团旗下的证券子公司华菁证券来承接,华兴资本自己是没有这个狭义投行业务牌照的。

总的来说,国内的广义投行业务主要包含以下细分领域:证券承销、资产管理、企业并购、风险投资、财务顾问等。但这些包罗万象的投行业务很多都不为人所熟知。而由于狭义的投行并不是指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因此我们在国内比较各种投行业务的时候,其实是在比较业务背后那些拿着投行牌照的证券公司。可以说,当我们谈起国内投行的时候,更多是指国内的证券公司。

国内证券公司的分类

根据股权性质的不同,国内的券商可以分为外资券商、内资券商和合资券商。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国企券商和民营券商。

外资券商、内资券商和合资券商

国内对外资券商、内资券商、合资券商的区分,主要就是对其*的区分,比如外资券商便是指这家券商的*全部为境外*,内资券商则是指这家券商的*全部为境内*,合资券商则是指这家券商同时有境内*和境外*。在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同样会被认定为境外*。

在过去很多年里,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和修订的《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像摩根士丹利、高盛这些纯外资券商,是无法获取国内资本市场业务牌照的,也就是说它们没办法独立开展境内资本市场业务,只能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向国内客户推介境外资本市场业务。而对于国内资本市场业务的开展,它们则需要通过与境内*合作设立合资券商,利用合资券商获取国内资本市场业务牌照的方式进行,而证监会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境外*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不得超过49%”。比如国内第一家合资券商中金公司,便是由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合资...

近年,国内逐渐放松对境外资本到内地参设金融机构的条件限制,将上述“不超过49%”的规定改为“不超过51%”,到了2020年,直接取消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比例限制,一些境外*便开始增资收购自己参股的合资券商中其他境内*的份额,从而达到控股的目的,也有一些境外*直接向内地监管机构发起了新设控股券商的申请。比如合资券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外资*摩根士丹利,便以3.7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内资*华鑫证券所持有的2%的股权,成为持股51%的控股*。2019年3月,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由摩根大通控股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20年3月正式开业。

聊完了外资券商和合资券商在国内的发展,咱们再来聊一聊外资券商、内资券商和合资券商在国内的真实现状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是不是投行从业者,大家平时都会外出吃饭,我在这里便用“外出吃饭”这项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活动作为例子,来给大家讲一讲外资券商、内资券商和合资券商在国内的真实现状。

说到外出吃饭,必然要提到吃饭的场所——饭店。在我的眼里,饭店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乍一看就觉得非常高档的场所,高墙大院、小桥流水,别说步行来这儿吃饭,坐出租车都不好意思让司机师傅把你送到门口。从装潢和服务的档次就能判断出这里的消费肯定不低。通常,来这里消费的,大多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客人。

第二类饭店是连锁性质的大品牌,虽然装修比不上第一类有格调,但标准也都很高。特别是在菜品、菜价上,请客的人和赴宴的人心里都有数。这种类型的饭店,人气比第一类高多了。

至于最后一类饭店,就是专门做当地特色美食的“馆子”。这类“馆子”店面有大有小,有的装修得非常豪华,即便与第一类饭店相比,也是丝毫不差。有的装修上就差点意思,看着就像郊区的农家乐一样。客人来了的话,点单、上菜都是老板亲自出马。各家“馆子”饭菜的价格相差也很大,有的价格甚至比第一类饭店还要贵,有的可能连一份像样的菜单都没有。但无一例外,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当地人就特别喜欢去这里吃饭,这一类饭店的人气比前两类都要旺。

为什么要讲饭店的分类呢?不是因为我是个“吃货”,而是因为国内的外资券商、合资券商和内资券商,其实就像这三种类型的饭店。

国内的外资券商,就像第一类饭店。来这里“消费”的大多是一些大客户。国内每一次超大型的IPO几乎都有全球顶级投行的身影,比如2016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香港上市,这是当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承销团中除了中金公司,还有摩根士丹利、美银美林、高盛、摩根大通等几乎所有顶级的外资投行。

至于国内的合资券商,更像是第二类饭店。这些饭店的菜品已经以大众口味为基础做过改良,价格相对也更合理一些。不过,就像连锁品牌一样,大多数合资券商的本土化做得并不好,因水土不服而*或转让时有发生。当然,也有一些合资券商有着不错的盈利,只是为了揽客,私下大肆打折,虽然看起来牌子还是那个牌子,但成本一压缩,服务就会严重缩水。

而内资券商,就像前面所说的第三类饭店。愿意来这里的,大多是一些真正有需求的人。发行人选择这些机构的真实标准,也许是因为价格低,也许是因为沟通方便,也许是一些其他的原因。

就像在中国餐饮界“称霸”的并不是全聚德和小南国,而是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和黄焖鸡米饭一样,中国的主流投行也不是摩根士丹利、高盛,而是分布在北上深一线城市各大写字楼里的本土券商。可以说,从股市到债市,国内的大多数投行业务还是由这群本土从业人员做出来的。

这就会让行业以外的朋友对投行存在误解。看起来最为高大上的外资投行,其实在国内做的投行业务最少。

国企券商和民营券商

接下来,咱们再来聊一聊国内券商的另外一种分类:国企券商和民营券商。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最早的一批证券公司成立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国企和民营之分,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证券公司都有国企的背景,大部分是部委、银行,甚至央行下辖的子公司。

以国内的第一家合资券商中金公司为例,虽然它是由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士丹利联合成立的,但当时它的实际控制权其实一直掌握在中国建设银行手里。中金公司的首任首席执行官因为与外资走得比较近,只在任三个月就离职了。

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逐渐繁荣,也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或者代持等手段,拿到了券商的牌照。成立较早的国金证券,就是在民营集团“涌金系”的控股下发展起来的,最近几年刚成立的年轻券商华菁证券,也隶属民营证券华兴资本。

除此以外,国内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券商这个行业,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国企和民营的区别,有时候体现在股权上,有时候则体现在实际运营中。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的券商股权关系是国企性质,实际运营却由民企负责;有的券商股权关系属于民营性质,实际运营却带着浓厚的国企风格。

注册地位于湖北的两家券商——天风证券和长江证券,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首先看最近几年发展迅猛的天风证券。天风证券介绍自己是一家混合所有制的证券公司,*包括国企、民企,还有一些战略投资者,但它往往会特别强调一句:“本家大*是国企背景。”只看这家公司的股权结构图的话,大*确实是国企。但它可能不会告诉你,天风证券的*之一是湖北最大的民营集团“当代集团”,它对天风证券实际运营的话语权可能并不低。

相较于天风证券,长江证券则是一家正宗的老牌券商,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在1990年牵头筹建的湖北证券。湖北证券由一家地区券商成长为全国性的证券公司,在巅峰时期,作为湖北省的第三大企业,它每年的利润额甚至超过了武汉钢铁集团。

改名为长江证券的湖北证券,在市场上的发展起起伏伏。2015年,新理益集团拿下长江证券大*的位置。几个月后,湖北省国资委又通过三峡集团增持长江证券的股权,国企和民营展开了大*争夺战。按照股权关系来看,第一大*是新理益集团。但长江证券的很多高管都是湖北省国资委派来的,这就让民营控股的长江证券从体制上看又像一家国企。

正是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券商行业才会形成国企和民营两大类型并存的局面。但整个券商行业毕竟还是一个依靠牌照的行业,所以在市场上,一直都是国企券商的数量最多,所占市场份额也最大。

为什么我要花这么长的篇幅,来介绍券商的股权性质和所有权结构呢?这是因为了解一家投行机构的发展脉络,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它的运作逻辑,从而判断这家投行未来的发展路径,而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未来投行职业生涯的关键。

投行的岗位分工

如果你没有从事过投行工作,身边又没有从事投行工作的朋友,那么仅靠一些文艺影视作品,可能无法理解国内投行的真实工作环境,更无法帮助大部分想要从事投行工作的年轻人了解投行真实的岗位分布、组织架构等基本情况。

接下来我就讲一讲国内券商的投行部门到底是由哪些岗位组成的,以及各自都是如何运转的。

在开始正式讲解之前,先给大家出一道思考题,通过这道题,大家可以验证一下自己对国内投行是否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请听题:

如果你有甲、乙、丙三位朋友,都在国内券商工作,但你并不清楚他们具体在哪个业务部门,那么根据他们对自己日常工作的描述,你认为谁才是在投行部门工作呢?

朋友甲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在股市开市前到达公司,平时在公司的时间大多是在与人交流,电话不断,QQ(即时通信软件)和微信也闪个不停。中午一般会约上同行或客户一起吃饭,交流最新的市场动态和观点。晚上或周末经常参加一些聚会以拓展人脉。

朋友乙说,他的工作很不规律,有时候会到某地出差,常驻一两个月;有时候又会在几天之内轮番跑到好几个城市出差。当他在公司的时候,不是坐在桌前贴发票,就是守着打印机整理材料。

朋友丙说,他很少出差,每天都会按时来到办公室,但经常还没到上班时间就接到同事的电话,询问是否已经到岗。至于晚上,很少准点下班。对他来说,加班就像家常便饭,但是好在不需要经常应酬。

你们想好答案了吗?

如果你只选了甲,说明你被坊间传闻荼毒太深;如果你只选了乙,说明你对国内的投行工作有些了解,但并不全面。你们看完接下来的介绍就会明白,甲、乙、丙这三位朋友都有可能在国内券商的投行部门工作,只是负责的岗位各有不同。

在国内,投行部门的岗位分工主要可以分为前台岗位、中台岗位和后台岗位三种类型。

什么叫作前台岗位呢?简单地说,就是服务对象一般对外,投行部门的利润主要是由这些岗位的人创造的,比如负责为部门承揽业务的,就是最主要的前台岗位。

而中台岗位服务的对象既有对内的,也有对外的,比如资本市场发行岗,其服务本质是对前台岗位的工作提供支持和辅助,并不会直接创造利润。

至于后台岗位,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个岗位的服务对象与前台岗位正好相反,主要是对内的,同时也像中台岗位一样,并不能直接创造利润。质量控制、行政秘书等岗位就属于后台岗位。

一般来说,规范的券商投行部,内部所设的岗位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种:承揽承做岗、销售交易岗、资本市场发行岗和质控岗。其中,承揽承做岗和销售交易岗属于前台岗位,资本市场发行岗属于中台岗位,质控岗则属于后台岗位。

先来看承揽承做岗,可以说这是投行部门里最基础、最核心的岗位,毕竟如果没有这群人出去揽活和干活,那么中后台岗位的后续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承揽承做岗又可以进一步拆分为承揽岗和承做岗。简单来说,承揽岗的工作任务就是不断地为公司拉来新的业务,同时维护好老客户。而承做岗的工作任务就是协助承揽岗,对承揽岗承接的各种业务做好落地服务。一般来说,能在投行做承揽的,大多都是从承做岗晋升上来的,或者用更直白的话讲,承揽和承做就是一个业务团队,其中团队负责人做承揽,为团队拉业务,然后将业务交给团队里的承做成员,由承做岗做好业务的落地工作。

很多人开玩笑说,投行人就像是拉客户的中介。这话就说得有些片面了,因为在投行里只有做承揽业务的才像中介,而负责承做岗位的,甚至可能都无法胜任这种中介性质的工作。就像之前的思考题中提到的朋友乙,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承做岗位的真实写照,他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花在项目现场或者准备申报材料上。

销售交易岗也是投行的前台岗位。与承揽承做岗不同的是,它所服务的客户主要是各大投资者,特别是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就是为部门承揽承做的项目找到可以对接的资金方。就像思考题中提到的朋友甲,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投行部门里销售交易岗所要做的,时刻与同业和投资者保持沟通与联系。

而在国内的投行部门里,负责为承揽承做岗和销售交易岗提供发行辅助工作的中台岗位,就是资本市场发行岗了。这一岗位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对外联系监管审批机构;另一方面是对内协助前台岗位,同时协调双方共同处理有关项目发行、上市的相关工作。由于主要涉及的是发行工作,所以一般只有发行项目比较多的大型券商才会单独设立资本市场发行岗,而一些中小券商的发行岗位,很可能是由销售交易岗甚至承做岗去承担的。

投行部作为券商的一个部门,要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除了前台和中台岗位之外,同样需要后台岗位的支持和协作,比如行政秘书之类的普通岗位。但投行部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需要设立一个技术要求比照前台、日常内容却隐身于后台的岗位,这便是质量控制岗位,简称质控岗。

质控岗的工作,主要是在部门业务的前期立项、后期申报和最终发行时,审核部门前台岗位所承接的业务和资金是否“合格”。所以在投行部门经常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质控岗会与部门里所有的前台岗位“相爱相*”。

这是因为,一方面,质控岗需要依靠前台岗位承揽业务、对接资金,以完成部门收入落地,从而获取自己的薪酬;另一方面,质控岗的工作要求就是规避风险,这就需要这个岗位的人员去核查前台岗位所获取的项目和资金是否会在后期给公司和部门带来风险。另外,前台岗位为了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普遍都会催促质控岗优先处理自己的业务,就像思考题中的朋友丙一样,质控岗的同事经常会被前台催促加班。

那么,质控岗在面临这种矛盾时,该如何去平衡呢?其实这是对质控工作提出的最大挑战。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与大家深入展开这个话题。

总之,如果把投行业务比作产品,那么承揽岗的工作就是获取产品订单,承做岗的工作就是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而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质控岗就像产品质量的检测员,会在生产的关键节点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在产品完成后交付销售交易岗,由这个岗位的人员完成销售,最终获取收入。至于资本市场发行岗的工作,则是在产品出厂前协调外部监管机构和内部其他岗位,办理完成产品出厂所需要的一切手续。

所以,投行这份工作并不是简单特指某一个岗位。一个投行项目的完成,往往是前台、中台和后台岗位协作的结果。

投行的业务范围

大部分人都觉得在投行承揽好过承做,但是你们知道投行需要承揽哪些业务吗?或者说,投行究竟提供什么产品?

简单地说,投行的产品就是向客户提供一种直接融资的服务。这种融资服务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其中,股权融资类业务包括IPO、并购*以及一些相关的财务顾问服务,很多中小券商的股权团队也兼职做新三板业务,而稍微规范一些的券商会专门设置场外业务部开展新三板业务。但在本质上,新三板业务也是投行业务的一种。

什么叫IPO?IPO的全称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意思是首次公开募股,指一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而国内券商投行在IPO业务中的角色定位,起始于1988年《证券法》出台后,国内的股票发行不再使用行政推荐上市家数的办法,改由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进行推荐,由中国证监会核准。200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股票发行保荐制度开始登场。保荐制度是指拟上市企业既要有投行作为保荐机构保荐,还要有两位具备保荐代表人资质的投行从业人员负责具体的保荐工作并签字。至此,国内券商作为IPO业务中保荐人的角色,才算有了清晰界定。根据上市场所的不同,国内IPO业务可以分为主板上市、创业板上市、科创板上市等,不同的上市场所对发行人的上市要求各有不同,但基本都需要券商投行作为保荐人,所以保荐发行人在新三板上市的新三板业务,也属于IPO业务中的一种。

而与IPO相比,并购*则是一个概括性的词组,它包括的业务范围其实很广泛,比如股权转让、重大资产*、回购、分拆上市、分立等。如果简单介绍的话,券商投行所做的并购*业务,主要是帮助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和*,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产业并购、整体上市和借壳上市。其中,产业并购主要服务上市公司,而整体上市和借壳上市,主要服务那些想要通过并购*的方式上市的非上市公司。

债权业务主要包括三块:第一块是债券业务,比如公司债、企业债,有的券商会将债券业务设置在固定收益部里;第二块是资产证券化(ABS)业务,比如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CLO)等,因为目前券商受到牌照的要求,会将资产证券化业务放在资产管理部或资产管理分公司来开展,但很多投行团队也承揽承做资产证券业务;最后一块主要是一些非标准化的债权业务,比如在地方股交所发行的私募债等,有些券商会将这类业务放在结构化融资部开展。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强调的是,虽然有不少券商并不把债权业务放在投资银行部开展,但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债权业务都是投行业务的一种。比如在国内证券交易所审核的可转换公司债,实际上就是一种债权业务,但券商申报此类业务就像申报股权业务一样,是需要保荐代表人签字的。再比如银行的投行业务,主要做的就是一些债权业务。其次,想要更好地了解券商投行里的债权业务,应该先了解银行投行业务与券商投行业务的不同。银行投行业务主要分为两类:债券业务和非信贷业务。其中债券承销业务与券商投行所做的债券业务类似,都是承销标准化的债券产品,只是各自适用的产品略有不同,比如券商投行业务中的公司债、企业债产品,便只能由券商作为主承销商去协助发行人申报和发行,而银行所做的债券业务,主要指承销中票、短融这些由银行作为主承销商的债券产品;再比如券商可以承销交易所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也能承销银行间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而非信贷业务也被称为结构化融资,主要指银行通过信托、资管等通道对融资人进行表外融资,承销的是非标准化产品。

所以,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银行投行业务和券商投行业务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在股权业务上,受益于国内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要求,如今券商投行已经拥有垄断的牌照,人才和技术也都是相对专业的。在债权业务上,银行与券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无论是债券、资产证券化还是非标债权业务,银行才是债券市场上的主导。不仅绝大多数资金来自银行,在中票、短融这些细分债券品种上,银行还有着近乎垄断的承销牌照。即便券商有着垄断承销牌照的企业债和公司债,大部分项目端和资金端也都被银行掌握,有时候券商担当的只是“二传手”的角色。只不过,银行的问题在于大部分投行业务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产线,个人或团队很难把握整个业务链条,这就造成银行投行从业者们虽然越做越熟练,但却始终跳不出局部去感受整体。同时,由于生产线上的人很多,即便整体收入很高,分到每个人身上却也没有多少。但是券商就不一样了,优秀团队的业务把控力度可以越来越强,特别是中小券商里的投行团队,不仅可以从前到后全程跟进整个业务,更可以在利润分配上与公司进行谈判。

总之,投行业务中的股权业务和债权业务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服务于客户的直接融资的手段,如果一定要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我想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产品的不同。从上面的介绍就可以看出,股权和债权都有着各自的产品线。二是客户群体的不同。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券商做股权业务的投行部门,有时候会分具体的行业组,而做债权业务的投行部门就不会分行业组?”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因为客户群体的不同。因为做股权的投行从业者所接触的客户大多是产业类的公司,而每一类产业的经营业务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从业者在业务承做过程中,某一类产业的业务做得越多,他对这类产业就会越熟悉,也越专业,将来营销其他同类业务时,这种项目经验就会有一定的帮助。这就是做股权业务的投行有时会按照行业进行分组的原因。而债权业务就不同了,大多数从业者做的都是城市建设投资,与其他产业类公司接触得很少,所以分组没有意义。

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论是产品不同,还是客户群体不同,都无法改变股权业务和债权业务本质上都是投行业务这个特点。这也是本书在后面章节并没有过多区分股权和债权的原因。

简单总结一下,一家规范的券商投行部门主要包括前台、中台和后台三种类型的岗位,其中前台岗位包括承揽承做岗、销售交易岗,中台岗位是资本市场发行岗,后台岗位主要是质控岗。而国内券商承接的投行业务,主要分为股权业务和债权业务两大类,其中股权业务包括IPO、并购、新三板等业务,债权业务包括债券、资产证券化、非标债权等业务。

投行的职级划分

国内投行作为“舶来品”,在职级序列的设置上,无论是前台岗位还是中后台岗位,同样参考了国际投行常用的MD职级序列,从初级到高级的排序如下:

? 分析师(Analyst)

? 经理(Associate)

? 高级经理(Senior Associate)

? 副总裁(Vice President)

? 董事(Director)

? 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

? 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

当然,国内很多投行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排列。比如有的投行会省去一些职级,只保留经理、高级经理、董事、董事总经理四个职级,然后再在每一个职级里进行三级划分,变成一级经理、二级经理、三级经理……一级董事总经理、二级董事总经理、三级董事总经理这样的排序。也有的投行会增加一些职级,比如在副总裁和董事之间增加一个高级副总裁的职级,在董事和执行董事之间增加一个业务董事的职级。还有的投行虽然参考的是MD这种职级排序,但会将职级名称替换为在国内更通俗易懂的名称,比如把“董事”替换为“业务总监”。

但无论国内投行对职级做出怎样的改变,并没有改变MD职级序列的本质,即三个递进的层次:初阶岗位、中阶岗位、高阶岗位。其中分析师、经理、高级经理、副总裁都属于初阶岗位,董事、执行董事属于中阶岗位,董事总经理属于高阶岗位。

初阶岗位

一般毕业后刚入职的投行员工,都是从分析师这个基层职级开始起步的。虽然分析师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也确实是他们承担了投行里的大部分书面工作。但是,投行里的书面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精尖”,投行从业者们经常自嘲平时的书面工作主要是“复制粘贴”。所谓“复制粘贴”,是指投行的书面工作大多都是模式化的。比如债券产品的申报材料,主要是发行人的基本情况介绍和财务数据的撰写分析,其中发行人的基本情况,如历史沿革、主营业务介绍等内容,大多取自发行人提供的各种介绍材料以及工商登记等信息的汇总整理,而财务数据的专业分析,则大多是从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和评级公司出具的评级报告中的相关内容里摘取的。特别是非首期发行的债券,书面工作可能更为简单,基本情况介绍和财务数据只需要在上期债券的相关内容上进行更新即可。

但是大家也不要小看“复制粘贴”,如何搜集相关的信息,如何选择合适的摘取内容,如何将发行人和其他中介机构的材料信息进行交叉核验,如何将这些“复制”的内容按照投行的逻辑进行“粘贴”,解决这些问题正是体现分析师们专业能力的地方。特别是投行的书面工作在文字处理和表述上要求非常严格,不要说逻辑不顺、解释不清、误导歧义这些问题不能出现在申报材料中,就连文字错误和格式错误这种简单问题,一旦出现,都会受到监管审核的警告和处罚。所以认真和细心可以说是分析师们最需要具备的工作态度了。

随着分析师们水平和经验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成长到下面三个职级:经理、高级经理、副总裁。国内很多券商认为,高级经理和副总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就是同一个职级,只不过名字不一样而已。在投行业内,通常是有三年工作经验可以升到经理,有五年工作经验可以升到高级经理或副总裁。很多从审计机构、评级机构等其他行业跳槽到投行的年轻人,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会直接跳过分析师的职级,给予经理、高级经理或副总裁的职级。

经理这个职级一般要求熟练掌握投行的基本工作技能,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经理就是技能熟练的分析师,他和其他分析师在工作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在工作中更熟练,不需要更高职级的同事进行指导。而当经理可以完全独立承担某一部分工作时,一般就能升职为高级经理、副总裁。分析师、经理往往属于基础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高级经理、副总裁则会承担一些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工作。比如在投行实务中,更高职级的领导往往会把需要执行的工作交给高级经理人、副总裁进行内部分配,这便是所谓的“上传下达”。而在投行实务中,投行从业者们往往会驻扎在项目现场,但通常项目负责人以及更高职级的从业者并不会在现场驻扎太久,而是会安排高级经理、副总裁作为现场负责人带队驻扎,因此在项目现场与发行人、其他中介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往往会由高级经理、副总裁执行。

那么,投行的初阶岗位有哪些本质要求呢?

工作执行一定要做好,这是投行初阶岗位的基本功,但优秀的初阶岗位从业者们也不能只会埋头干活。

第一,执行要积极主动。投行初阶岗位日常负责的执行工作其实并没有多高的门槛,业外人士在投行招聘信息里了解到的投行对学历、工作经历的高要求,更多是因为岗位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的。能否做好一份普通人足以胜任的执行工作,受技术或者专业的影响其实很小,更多是由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决定的。比如分析师们的“复制粘贴”工作,更高职级的员工很少会手把手地教他们,同一类的工作也只会教他们一次,所以分析师们如果能在具体的执行工作上主动一些,让更高职级的同事越少费心,就越能代表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位了,也代表自己在从分析师的职级向经理的职级迈进。包括高级经理、副总裁这些初阶岗位的较高职级,他们在内部的上传下达、外部的沟通协调等方面,越不需要更高职级的同事操心,同样也是工作做得越好的表现,正代表他们朝着项目负责人的更高职级进阶。总之,初阶岗位在执行上越积极主动,越能让更高职级的同事少费精力,就越能代表其工作能力,也预示着他从初阶岗位到中阶岗位的距离越来越近。

第二,视角要开阔。工作执行能力的高低可以衡量初阶岗位到中阶岗位的距离,但最终决定初阶岗位进阶中阶岗位的,是你在对投行执行工作中的视野要能够打开。比如投行的承做岗位,如果你都没能从头到尾跟过一个项目——从进场到做材料,再到过公司内核,过完内核去申报,申报完问题进行反馈回复,获取批文然后协助销售,销售完成挂牌上市,后续受托跟踪管理——那么是很难具备执行投行项目的宏观视角的。而这种执行工作的全局观,正是投行从业者晋级中阶岗位的基本要求。

因为只有从宏观视角上看,不同的执行工作才会有新鲜感,而新鲜感是驱动投行工作一直向前的动力之一。有很多刚入行的年轻人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投行工作都是一些重复性的劳动,甚至因此对投行工作失去兴趣。这个观点其实没错,因为仅仅从微观视角看的话,不同投行项目中的某一段执行工作,确实有很多都是类似的、重复的工作,比如不同的项目申报用的都是同一套模板,而需要更新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模块。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如果你不能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投行工作,就永远体会不到投行这头“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中阶岗位的要求,就是能够骑上投行这头“大象”走向资本市场,只有这样,走的这些“路”才永远不会是重复的。

所以,投行从业人员要想从初阶晋级中阶,执行工作时一定要有全局观,也就是要能够从负责整个投行项目过程的某一环节,逐渐进阶到可以负责整个项目,这样才能真正看到投行执行工作的全局,全面体会承做工作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觉得自己是在重复性劳动。站得足够高,看到的自然就会更宽广;看到的更多,自然也就能站得更高。而具备开阔的视角,既是站在了初阶岗位的顶点,也是站在了中阶岗位的起点。

中阶岗位

投行的中阶岗位主要包括董事、执行董事,有的国内券商会在董事和执行董事之间再额外设置业务董事、总监、业务总监等岗位,这些也都属于投行的中阶岗位。但大家不要被这些五花八门的职级名称给搞晕了,因为无论券商怎样命名这些职位,只要处于投行执行工作和营销工作过渡阶段的职位就都属于中阶,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

投行中阶岗位的起点是董事,当站在初阶职级顶点的投行从业人员沉淀几年后,其技术和经验足以带领项目组负责整个项目的承做,那么在做过几单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后,董事这个职级就开始向他们招手了。认真来说,只有做到了董事这个职级的投行从业人员,才算摸着了承做的最高门槛。正因为前文所说的宏观视角的差异,初阶岗位和中阶岗位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两者之间技术水平的高低,更多是对项目全局感的把握程度不同。

从董事这个职级再往上,包括总监、业务董事、执行董事等,需要的就不只是承做能力了,还要开始承担业务承揽的职责,职级越往上走,所承担的承揽工作占比就越重。也就是说,在投行中阶岗位的升迁考察中,不再像初阶岗位那样只看重项目的执行能力,而是会重点考察业务承揽能力。

那么,投行在对中阶岗位的考察中,会如何认定从业者是否优秀呢?

第一,在项目前期具备判断能力。承揽就是营销业务,但把业务营销进来,只能算是投行承揽的基本功而已。在现实环境中,券商更看好由从初阶岗位一步步升上来的中阶岗位人员去做承揽,而不是跨行业跳槽过来的中阶岗位人员直接做承揽。

因为很多半路出家的同行承揽投行业务,虽然营销能力确实不错,但往往对项目的评估过于乐观,这就造成业务风险很大,资本市场上很多烂项目,大多都是被这些人接的。但承做技术过关的人员去做承揽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在业务营销能力之外,对于项目能不能做、值不值得做,在承揽前期就能做出大概的判断,而不用在承做过程中再进行判断,这不仅能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也能提前避免很多风险事件的发生。

所以,只有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才是未来承揽工作能做得稳定、做得长远的前提。

第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时刻推动项目。很多业外人士、入行没多久的新人,甚至是已经工作几年的初阶岗位从业者,会觉得在投行承揽业务比做纯粹的执行业务轻松多了,好像只要把项目承揽过来交给执行的同事,后面坐等拿更多的奖金就可以了。

其实不是的。为什么投行部门的很多领导都是承揽出身,或者投行的部门领导大多都在市场一线做营销业务而不是负责具体执行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级别高,而是因为在投行实务中,承揽并不是只负责把业务承揽到公司就结束了,他们在后续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也要跟踪到底,而且不能只是简单地跟踪进度,还要积极推进整个项目的流程。比如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执行人员自己就能解决的,仍需要最熟悉业务相关各方的承揽人员去协调解决。又比如,现在的市场早就变成了买方市场,很多投行项目在拿到批文后的销售阶段,单纯只靠销售岗位的同事很难轻松卖掉,很多时候都需要承揽人员亲自带着发行人去跑投资机构等。

所以,在投行业务的执行方面,通常承揽人员需要比具体执行人员负责更多,优秀的承揽人员也必须比具体执行人员负责更多。

高阶岗位

初阶岗位和中阶岗位都包含了不止一个职级,相对于二者,投行的高阶岗位就简单多了,只有董事总经理这一个职级。

不过,要提前跟大家说清楚,投行的董事总经理与投行部门的总经理是不同的,投行部门的总经理几乎一定是董事总经理,但董事总经理不一定是投行部门的总经理,很可能只是部门副总经理或者经理助理,甚至二者都不是。这是因为董事总经理与前文所说的分析师、副总裁、董事等职级一样,都只是投行技术职级序列里的一级,而总经理则与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一样,是公司组织架构里管理职级的一级。

但就像董事总经理这个职级名称里有“总经理”三个字一样,“董事总经理”与“总经理”二者也有相同之处,那便是同样具备管理职能。投行部门的总经理需要管理整个部门,而董事总经理通常需要管理某个团队或者某个业务条线,比如有些券商的投行部门下辖很多业务团队,那么每一个或者每几个团队的负责人便是董事总经理的职级,这些团队也都由各自的董事总经理具体管理。再比如有些券商的投行部门下辖几个二级部门,有专门负责承揽、承做的,有专门负责销售交易的,那么这些二级部门的负责人往往也是董事总经理。

以上,就是对投行各个职级的具体介绍。当然,职级虽然是这样依次排序的,但不代表每一个投行从业者都必须依次升职。按部就班地升职,主要出现在职级架构体系已经成熟的大券商里。在大券商中,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项目经验,也必须具备至少三五年的从业时间,才能从分析师一步一步升到副总裁。而中小券商投行部的职级架构体系可能尚未建立成熟,如果有的投行团队刚刚建立,人手不足,团队成员便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在短时间内也就会有更多的执行经验和承揽经验,那么越级晋升的情况就会出现,比如两年内就从分析师升为副总裁,三五年就升为董事,这种情况在业内也时有发生。之所以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投行是一个市场化显著的行业,职级的晋升并不一定是由从业年限决定的,但一定是由投行从业者们是否具备相应职级所需要的能力决定的。

投行从业者的真实收入

据观察,许多人关注投行这个行业,多数是因为报道称这个行业从业者普遍年薪百万。这类新闻确实很普遍。很多年前,当我刚大学毕业时,我和身边的同学讨论最多的也是投行有着很高的收入,年轻的毕业生对此趋之若鹜。

很多年前我找工作的时候,传闻投行的年薪就已经达到百万。按照这些年的通货膨胀率推算,那个时候的年薪百万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年薪千万。但是如果我告诉大家,如今投行的年薪能达到上千万,你们仍会像过去那样选择相信吗?我想,现在的信息资讯比过去发达多了,大多数人应该是不会信的。

所以,过去相信在投行工作能有百万年薪的我们,比现在的你们要天真。我们直到真正入行,才被现实狠狠地刺破幻想。

投行真的年薪百万吗

我刚入行时,月薪只有千元左右。千元左右是什么概念呢?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这么多工资。当然,也有收入高的行业,比如外资企业,报纸、杂志等媒体行业,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每个月的工资接近万元,但是投行从业者的工资当时只有那么多。

如今,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从事投行工作的人可能已经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买车买房,而其他行业大多数的年轻人面对高房价只能深感无力。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刚毕业入行时的那点工资,面对当时的房价同样深感无力。我当初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也在租房,还是合租,生活环境非常糟糕。当时能租得起房还算好的,有些年轻的同行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最后还是找领导、朋友借钱,才能有一个住的地方。

说完住,再说吃。很多年轻人抱怨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大,刚工作的时候,只能去便利店、连锁超市买包子豆浆当早餐,中午在公司周边吃商务套餐都觉得特别贵。而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吃的最多的是葱油拌面,肉包子是拿来改善伙食用的。

我当时也充满迷茫:这个行业的收入确实不低,但为什么我在这个行业中的收入不高呢?

后来,等我的收入真的达到年薪百万的水平时,才解开当初的困惑。在这个问题里面,有两点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问的对象是谁?是在什么阶段问的?要知道,当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刚入行的年轻人,与你去问投行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时,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投行从业人员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本薪酬,另一部分是奖金。在基本薪酬这一块,对于入职券商总部的应届生来说,无论是在投行部还是在其他部门,无论是做股权业务还是债权业务,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大部分券商对于不同部门的同一届入职人员,都会根据学历水平的高低来设定统一的薪酬标准,比如给研究生学历的应届生的基本薪酬(年薪),税前一般会是8万~ 15万元。

几年前,在投行这个行业还有着不错的红利的时候,有些刚入行的新人确实能拿更多,但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行的行业红利已经消失,所以新人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实际标准考虑收入问题。

当然,投行这个行业之所以有吸引人的高薪,主要是因为其收入水平更多是由项目奖金而不是基本薪酬决定的。那么,从业人员能拿到多少项目奖金呢?一般没有上限,但在正常情况下,项目奖金与个人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责任是正相关的。

很多人可能会对此产生错误的解读,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觉得项目材料是自己做的,所以自己就承担很多责任了。但事实上,责任指的是如果该项目出现风险或者问题,最终由谁来承担并解决。这就是承揽岗会比承做岗收入高的原因,也是投行部门的管理者比普通员工收入高的原因。因为通常这些人才是每个投行项目的第一负责人。

所以,从进入投行开始,项目奖金在从业人员的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从低到高逐渐攀升。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相比,在职业前期拿到的工资其实差不多,但在职业的中后期,收入所能达到的上限是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我想,这才是投行在收入方面所展示出的真正吸引力。

当然,大家还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职业的收入都不是不劳而获的,而需要从业者具备足够的实力。投行确实可以提供一个获取高收入的平台,但选择这个行业后,能否保证在未来不被挤出行业,能否靠着实力往顶峰攀登,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投行的奖金分配制度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讲一讲券商在分配奖金时实行过但是不值得推荐的制度,比如“大包干”和“小包干”制度。

其中,“大包干”是指公司会跟投行团队谈一个分成比例,所有的成本都由团队自己出,相当于团队的收入是拿到的按比例分成与所有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薪酬、社保费用)之差,结余的部分才是团队真正的收入,年底根据盈利情况再发奖金。券商行业“大包干”的分配比例通常是“三七”或“四六”,有些小券商甚至给“二八”,当然,拿大头的都是团队。

而“小包干”则是指公司会跟投行团队谈一个相对于“大包干”来说较低的分成比例,团队拿的比例会比公司少。但团队员工的基本薪水、办公费、社保费用等均由公司承担,团队一般只承担项目所产生的差旅费。

但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和“小包干”都属于过度激励。2018年3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明确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以业务包干等承包方式开展投资银行类业务,或者以其他形式实施过度激励。”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虽然行业里的券商大多不再实行业务包*制度,但仍然有部分券商,特别是中小券商,为了招揽队伍,私下还在用各种变通的方式,实际执行着“业务包干”的制度。所以,该规定能否完全落地,还有待观望。关于收入分配问题,如果不建立一个稳定长效的机制,单纯靠一份文件是不可能完全禁止的,人性中总还是有贪婪和侥幸的成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