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新县革命史》,惊喜发现这张老地图《新县县域组成图》,可以客观还原战争年代的一些陈年往事,揭秘河南省新县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今新县所辖之地属斗争最激烈地区之一,后来竟然发展成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风暴始于1927年11月13日的黄麻起义。起义先胜后败,新生的黄安县城于12月5日再次落入敌手。遭受重创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吴光浩带领下,被迫转战至黄陂境内的木兰山,以保存实力,徐图将来。
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之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先后经历了木兰山游击战、转战大崎山、重回木兰山、打回黄麻老区发动第二次起义等四个阶段后,于1928年5月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境内的柴山保,成功开辟出第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是光山县最南端,为鄂、豫两省交界地,又紧靠黄麻起义策源地的七里坪、紫云、乘马岗,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便利条件,是最为理想的落脚地。早期的革命者奠基于柴山保后,便以此地为根基,由小及大逐步发展,逐步壮大,最终将革命烽火燃遍整个大别山。
1931年2月,旷继勋领导的红四军以第10师30团为主力,胜利攻占光山县南部重镇新集镇。此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逃亡盘踞于此的所有反动势力全部被肃清,新集自此成为整个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首府。鄂豫皖中央分局、鄂豫皖省委、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等最重要的机关,均设立于此,许多重要的指示大都从这里发出。
1932年8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出现重大失利,革命力量被迫从首府新集撤离,随红军主力向西迁移至豫东南和皖西结合部的金家寨一带。但仍未能扭转战局,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于当年10月西越平汉铁路,离开了大别山。原计划择机返回,但终受形势所迫,不得不越走越远,最后远征至大巴山才得以立足,随后即成功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西征之时,虽然留有部分党政机关和军队坚守大别山,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绝大多数根据地都落入敌手,首府新集更是难逃恶运。留守的少数红军只能够寻找敌人薄弱环节四处打游击,再伺机重建红二十五军,逐步恢复根据地。
1932年底,国民党攻占苏区后,为了加强控制与管理,达到维护其反对统治的目的,对大别山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在将距安徽省会最远的英山县,改隶湖北省管辖的同时,在原有相关县的边远结合部新设立了礼山、岳西、经扶、立煌等四县。其中的经扶县就是现在河南省新县的前身。
在国民党新设立的这四个县中,礼山县(今湖北大悟县)因境内有礼山而得名。岳西县的得名,则与今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有关。天柱山古有南岳之称,岳西县境基本上位于天柱山西侧,故以岳西之名相称。而经扶、立煌两县的得名,则与两位国民党将领的姓名有关。卫立煌率部最先攻占皖西的金家寨,那一带设立的新县便以“立煌”命名。刘峙率部最先攻克新集,以刘峙二字命名新设的县名似有不妥,故以其字“经扶”命之。这就是国民党所设立经扶县的来历。
经扶县之名使用了仅15年即被废止。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再先后跨越汝河、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王近山、杜义德率第六纵队攻克经扶县,曾经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首府在沦陷15年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既然是人民政权,当然不可能再沿用那个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县名,经过反复酝酿,最后由刘、邓两位首长亲自审定,遂改县名为新县。此即新县得名之由。
新县改名之时,其辖地未曾发生变更,全部承袭了原经扶县的管辖地。因此在《新县革命史》中刊载的这张《新县县域组成图》,相对准确地反映了1932年经扶县始设之时行政划分的分割与组合的实际情况。原经扶县即今新县的辖地,均析自于原鄂、豫两省之间的边远地,共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原河南省光山县的南部边远地,二是原湖北省黄安县的西北角,三是原湖北省麻城县的最北端。其中,原光山县划入面积最多,麻城次之,黄安县最少。
仔细研究这张老地图,其中包含众多红色遗址,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图中的箭河原名箭厂河,原属黄安县。这里是1925年至1927年的战争最激烈地区之一,曾经先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职务的著名烈士吴焕发,就是箭厂河四角槽门人,中将吴先恩的老家也在这里。吴焕光的家人惨遭顽恶势力方晓亭的大屠*,吴焕先含恨开办“三堂”红学闹革命,农民协会惩处恶霸地主吴惠存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此。箭厂河还是鄂豫皖边特委的成立地和红一军军部诞生地。受中央指派,郭述申与许继慎等人于1930年3月20日在此召开重要会议,正式成立鄂豫皖边特委、红一军军部、红一军前委等机关,并通过了改编红军的决定。
图中显示的今属红安县(原黄安县)的檀树岗,也是著名的红色遗迹地。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守在大别山根据地的鄂豫皖省委,克服重重困难,在1932年11月30日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其重建地就是檀树岗。早在黄麻起义之前,这里就是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吴光浩率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由木兰山重返老区时,这里就是最早的落脚地,也是第二次起义的首发地。
箭厂河西侧的郭家河,原属光山县管辖,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首次大捷就是发生在这里,郭家河之战早已载入史册,名传千古。郭家河与箭厂河之间的区域,这幅地图中显然没有标识具体的名称,但它在当时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柴山保。是每一个从大别山走出的红色将军心头永远流淌的战歌。这里就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最早诞生的第一片红色武装割据区。黄麻起义时担任黄安县委*的王志仁,他的家乡就在这里。1927年12月5日黄安县城被敌人攻破,王志仁当场流血牺牲。工农革命军第7军开辟柴山保之初,王志仁的弟弟曾为奔赴此地的革命者给予诸多帮助。地图中西南角的卡房,也值得每一个对红色历史感兴趣的人铭记。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形势非常严峻,郑位三以鄂东北道委*的身份,继续革命坚持斗争,卡房就是郑位三的潜伏地。
地图中所标识的太平寨,在原黄安、麻城两县的交界处。这里曾经是王树声大将誓死保卫的地方。好多人曾质疑王树声是否真正参加过黄麻起义。真实的情况上,在黄麻起义之初,王树声率麻城县农民自卫军一个排就坚守在这里,目的是防范光山县反动红枪会可能出现的突然进攻。
从原麻城县划入新县的田铺、泗店等地,也是当初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在农民协会成立之初,顽恶势力并不甘心失败,多次勾联光山县境内的反动红枪会,对当地的农民运动进行反扑。赫然载入史册的数次抗击红枪会之战,大都发生在这一带。泗店是麻城县早期共产党员桂步蟾的家乡。桂步蟾被选派参加*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班后,进入部队先后随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转战至广东的海陆丰地区。起义失败后赴上海寻找组织,受党指派回到家乡,担任红三十一师第二大队党代表。与他一道而来的除了赴上海汇报工作后返回的何玉琳,还有后来成长为共和国元帅的徐向前。但遗憾的是桂步瞻回到老家仅半年时间,就在反“徐夏会剿”战斗中牺牲。
上将许世友原籍麻城,老将军在世之时,一直坚称自己是麻城人,但不管老将军是否愿意,河南方面一直将其列为新县籍共和国将军,因为1932年行政区域调整之时,分界线正好从许世友的家门前经过。就因为这个原因,老将军一下就由湖北人变成了河南人。与许世友将军情况相似,由祖祖辈辈的湖北人突然间变成河南人的还有中将郑维山、张池明,少将陈波、胡立声、高立忠、朱致平、余述生、张吉厚等人。
#红色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