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创业明明是九死一生,可偏偏有些人屡次创业,成功率一直很高?
如果你也是创业者,你正在焦虑自己的项目是否能干成,那一定要把这期视频看完。我先说三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创业项目,你来判断一下哪个项目能成功。
案例一,感恩父母大礼包项目。
这个项目的创始人李总,他来自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基本思路是这样的:很多人跟他一样出身于小地方,来到一二线城市工作后就常年与父母相隔异地,每年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很少,很难尽到一份孝心,而“感恩父母大礼包”项母就可以帮忙尽这份孝心。
具体怎么实现呢?只要顾客充值办理会员,那么每年的特殊日子,比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以及父母的生日,如果子女因为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那么项母服务方就可以代替子女,将节日礼品大礼包送到父母手上,并附送子女的祝福卡。
这样,子女不耽误自己的工作,父母也能感受到子女的孝心。李总认为这是一份创新,于是推出了这个项目,预想着很多子女都会充值会员,去感恩自己的父母。
再看看案例二,从新疆批发蔬菜的项目。
朋友张总在南方的一二线城市做中高端农产品的批发生意,他的产品是各类绿色无公害蔬菜,零售价比普通蔬菜平均高出两三倍。他是渠道商,持续为分布于各大高端社区的终端店供货,而这些店面再对本社区的居民进行零售。
由于店面位于高端社区,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是高净值人群,这类人都不差钱,追求的是生活质量,愿意为品质买单。为这些社区供货多了,张总就非常清楚这里居民的消费调性。
有一次,张总到新疆旅游,吃了一顿当地的羊肉汤。据他回忆说,自己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品尝过这么美味的羊肉汤,简直是回味无穷啊。跟羊肉一起炖的蔬菜看起来像萝卜但又不是萝卜,当地人叫“恰玛古”。
张总敏锐的发现了商机,因为他长期做蔬菜生意,所以非常清楚恰玛古在南方的一二线城市还没有大面积普及,相对来说是个空白市场。用恰玛古炖羊肉比萝卜更提味,一定能收到大众欢迎。
于是,张总脑袋一热,就找到了新疆当地的种植基地并预付定金,为自己在南方地区的各大终端店供货,预想着这是一次创新,恰玛古这种新品能给他带来大量利润。
最后说说案例三,家用自动烹饪机器人。
朋友王总是研发出身,他发现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不爱自己做饭,外卖点多了又不卫生,再结合“家用自动洗衣机”给他带来的灵感,就发现了新的商机。
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自动洗衣机,顾客只需要把脏衣服和洗衣粉放进去,设定好洗衣程序,接下来洗衣机就会自动完成洗衣和甩*任务,顾客等待一段时间把衣服拿出来晾就行了。
于是,王总灵光一现,就构思了一款产品叫做“家用自动烹饪机器人”,顾客只需要把蔬菜、肉类等原材料放进去,设定好自己想吃什么菜品以及相应的口味,接下来机器人就会自动完成洗菜、切菜以及烹饪的任务,顾客等待一段时间把成品菜盛进盘子里吃就行了。
王总对自己的构思非常激动,认为这是一次创新,于是花了重金去研发“家用自动烹饪机器人”,预想着它未来将在市场上卖爆!
这三个案例都是大圣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你可以在这里按一个“暂停”,认真思考一下,三个案例哪个能成功?
好,想必你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现在公布答案:非常遗憾,现实中这三个案例全部失败!这三个朋友都没有做市场调查,他们都在“自嗨式创业”,都有个共同的致命弱点:(意淫)!
案例一,通过大礼包来感恩父母,这看起来温情满满,但推出去之后在市场上反映平平,根本没有人充值。李总一直在打温情牌,但现实中根本没人陪他玩牌,于是他的情绪慢慢从希望变成了失望,再到绝望。
这就有点像电影《西虹市首富》里的一个片段,一个人说自己有个重大发明“陆游器”,然后就要拉投资。为啥王多鱼投了这个项目呢?就是因为他就是想做死的把自己亏光!
这要放在现实中,但凡脑子清醒的人都不可能投资,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这种项目纯属YY,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需求。
大圣见过很多像李总这样的人,他们跟这个“陆游器”的发明者一样,完全沉浸在了自己构思的世界里,这种人往往有一种执念甚至带有一些神经B气质,那种YY出来的想法都把他都搞魔怔了,头脑发热的时候拉都拉不回来,直到市场反馈狠狠地抽他几鞭子,他才能从现实中清醒过来。
有情怀是好事,但光凭着情怀创业,忽略了客观情况,往往会坏事!
再说说案例二,张总把恰玛古引入到了南方地区,结果这种品类的蔬菜销售量极低,于是各个终端店纷纷退货。张总一直强调要顾客尝试这种新品,但顾客一直保持着以前的习惯,他们不买单啊,有什么办法呢?
结果呢,张总已经把订金付出去了,又不可能退,他看着堆积在仓库里的恰玛古卖不出去,自己又不可能吃完,时间长了就逐渐烂掉,心里跟滴血一样!
就是这样的惨痛经历,让张总总结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这也是大圣想给各位创业者分享的一句话:不要试图教育顾客!
顾客只会为自己认定的价值买单,不会为你认定的价值买单,不管你认为产品再好,只要顾客认为不好,一切都是白搭!
推荐你看一下阿里巴巴创业初期的纪录片,在20多年前马云为了推广他的黄页而四处奔波,说要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却被绝大多数人当做是骗子。你知道为啥不?就因为那时候没人知道电子商务是个啥东西,更没有线上购物的习惯。
啥时候出现了转机呢?就是2003年非典的时候,那个特殊时期实体店面被迫关门,人们的固有习惯被打乱,实在没办法才尝试线上购物。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啥?就是想让你看看改变顾客习惯有多难,连马云都吃力不讨好,更何况是你?创业圈子里一直有个说法:强行扭转顾客习惯,塞给顾客不想要的东西就等于强卖,所有强卖顾客的商家都会必死无疑!
张总就栽坑在这里,他只是单方面认为恰玛古好,没有做市场调查就开始强卖顾客,结果亏了一大笔!
接下来说说案例三,李总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研发了“家用自动烹饪机器人”,可投入市场之后才发现反应平平,没人购买,结果之前的努力全部打了水漂,连研发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你知道为啥不?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机器人有可能未来在市场上出现,但现在时机尚不成熟,在火候还不到的时候就投入市场,结果顾客并未形成规模化需求,导致项目夭折。
这三个案例都以为自己在创新,但实际上都没做市场调查,只是一厢情愿的YY,而且这种YY非常致命!
说完这三个案例,大圣要把重要的结论说三遍:
一,千万不要创新!
二,千万不要创新!
三,千万不要创新!
刚才我讲“千万不要创新”,那些表示深刻认同的人,才是真正上过战场,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他们不会觉得创业“很爽”,而是有过生死感,思考如何提升创业的胜率!
不要创新,就一定要学会抄!
接下来我就说说具体怎么抄,这里面有三步:一选,二测,三扩。这里面的内容有些干,你可能一次性消化不完,强烈建议你收藏下来,反复消化几次。
先说第一步“选”。选择谁作为你的抄袭对象呢?这里有两个参考维度:离散度、匹配度。
啥叫“离散度”呢?就是行业是否足够分散,还没有任何企业可以在这里“一统江湖”,它的反义词叫“集中度”,集中度越高就越垄断。
说一个极端的例子啊,如果一个企业说自己要搞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我会告诉他创业死亡率是100%!因为这个行业几乎没有离散度,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这些巨头已经把市场空间锁得死死的,你一条小鱼根本没有与大鲸鱼搏斗的任何胜算!我说的很绝对啊,你没有任何胜算!
还有一些创业者非常偏执,他们非要说那些巨头存在市场空子,这就是他的创业机会。大圣有个朋友过去是程序员出身,之后创业做软件开发的生意,他说腾讯有一个bug,就是微信群顶多只能容纳500个人,于是他开发了一款聊天软件,拉群的人数没有上限,他可以把几十万人拉入同一个群。他的软件比微信还牛B的一个功能,就是群里可以自动检测广告,任何商家只有付费之后才有发广告的权限,这样他就有广告费的收益了。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软件很赚钱?但大圣告诉你这个点子纯属扯蛋,这完全是(意淫)出来的需求,现实中根本不可能走通。站在专业角度上分析要花较大篇幅,这里就不过多展开。我只问了他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点子是你第一个想出来的吗?为啥市场上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呢?
第二,腾讯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开发人员,难道过不了技术关?可为啥它要限制500人呢?
第三,就算你做成了,腾讯抄袭你怎么办?
你别以为腾讯不会抄啊,连腾讯都不会去“瞎摸索”,他们只对那些成熟项目感兴趣。大圣接触过一些腾讯孵化基地的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盯着市场上有哪些延伸项目,只要做出效果就进行收购,对方不想收购就直接抄过来,结果就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举这些例子,就是想告诉你选择大于努力,抄袭离散度低的行业必死无疑,一定要选择离散度高的行业。哪些呢?比如餐饮业的离散度很高,虽然有一些大型的餐饮集团,但很多中小餐饮店照样有生存空间;再比如服装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离散度都挺高。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抬杠啊,说有些行业都卷成啥样了?很多业内的都做不下去了!别急,你还要考虑匹配度,也就是这个项目是否适合你?
从内部看,你的优势、资金、团队、管理、性格是否能匹配的上?千万不要“东施效颦”。
从外部看,这个行业整体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这个项目与你要做的市场是否匹配?顾客是否匹配?进入市场的时机对不对?
我上面就举过一个例子,新疆地区非常喜欢一种蔬菜叫恰玛古,但它在南方地区却没人购买,为啥呢?因为两个地区的市场不匹配、顾客群体不匹配、顾客需求也不匹配,做了肯定砸锅!
通过离散度、匹配度,选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然后不要贪多,就在小池塘里钓大鱼,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拿这个领域的标杆做榜样。
大圣就拿自己团队为例啊,我们光在选择这一步就花了很长时间,发现餐饮业并不是最佳选择,但餐饮业又延伸出了“小餐饮培训”项目,而大圣团队又在帮传统企业转型抖音,于是就找了细分领域的标杆,产生了实际效益。
选择做对了,你就至少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到了第二步:测!
我就见过一些很激进的创业者,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想法有着“迷之自信”,还没有得到市场验证呢就开始大规模投入,结果亏的连裤衩都不剩!
真心奉劝你一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时候“实事求是”很重要,所有你认为正确的点子都是一厢情愿,在得到市场验证之前都是YY。
咨询圈里流传了一个故事,华为当年花了重金引入了IBM体系,很多内部高管都觉得这个体系有一大堆毛病,可任正非站出来拍板说谁反对就让他滚蛋,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更要执行,可以在执行中加深理解,然后提出了一句话,叫“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说实话,经历的越多,你就越觉得这句话有多正确。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没结果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在标杆面前指指点点!人家都已经把结果做出来了,他还非要认为人家的做法很SB,总认为自己YY的想法才正确,事实上他才是真正的SB!
每每遇到这样的人,大圣总会狠狠的怼一句:你行你上啊,不行少哔哔!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创业就是一个臣服于现实的过程,不断否定自己YY想法的过程,市场永远是对的,千万不要跟市场硬扛,你在市场面前连个屁都不是。抄袭一开始不是看你多聪明,偏偏要看你有多傻,看你能不能照搬照抄,做“小规模测试”。
大圣自己团队做小餐饮培训的孵化,做抖音培训、做流量变现,一开始就是很僵化的抄,不带脑子的抄,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效果很好啊!
走完了“测”的这一步,接下来再走第三步:扩!
“测”和“扩”阶段不同,很多都是反的。比如刚刚说在“测”的阶段你要不带脑子的抄,但到了“扩”的阶段时,你得带着脑子进行改进优化,然后再进行扩大。
为啥呢?因为项目已经运行了一阵子了,你已经心里有谱了,这时候改进优化的依据就不再是你的YY,而是市场反馈。就比如华为运行IBM体系一段时间之后,把一些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才进行优化规范,到现在华为的市场规模早就超过了IBM。
“测”和“扩”还有一个不同,就是“测”的时候必须控制成本和风险,规模要小、步子要慢,但到“扩”的时候恰恰相反,引用当年推动改革开放时说的一句话:“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依然拿大圣自己团队为例啊,“郭小妹卤味”的项目是在山东潍坊,做成之后我们进行了优化扩张,又在陕西西安这边开了一个叫“老蔡卤味”的新项目,你同样可以在抖音上找到这个账号。这些小餐饮培训的项目,你别看账号的粉丝量不多啊,但精准度很强,产生的项目盈利也是可观的。
接下来呢,大圣团队还会继续在多个地区扩张小餐饮培训的项目,速度只会快,不会慢。
让我们总结一下啊,要想让创业降低风险、提高利润,你必须要会抄,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抄袭策略”有三步:一选,二测,三扩。
最后还是要做个宣传啊,大圣企业本身就是帮传统企业转型抖音的,我们自己孵化的这么多项目已经被现实验证有效,所以你真有需求可以链接我,我欢迎你来抄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