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早期创业团队面临的问题,新东方创业发展步骤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10-30 07:42:10

新东方早期创业团队面临的问题,新东方创业发展步骤(1)

创业的路总是艰难。身处逆境,面对心爱的妻子,未知的明天,这些情绪足以让人不知所措。俞敏洪纵然有再好的心态,也不禁感到吃力。全新的明天既是一种恩赐,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时的俞敏洪也只能如此。他不敢妄言世界多美丽,只可低头将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得漂亮一点。幸好自己的妻子不离不弃,在嫁给俞敏洪的那天,她就彻底相信了这个男人。即便生活要经历艰辛,这也是自己的选择。至少她能看到,俞敏洪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在那个纷杂的时代抓住一个机会,以此去填充他曾许下的承诺。

嫁给这样的男人,又有什么理由在苦难的关口不闻不问呢?有了信任,有了牺牲,俞敏洪和妻子投入了信念既定、结局难料的创业期。

夫唱妇随:两个人的公司

自然辩证法将偶然与必然归为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必然性。而新东方的诞生,像俞敏洪当年考上北大一样,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说偶然,是因为俞敏洪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走上“落草”经商之路。他本来是北大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英语教师,教教书,讲讲课,可以过着轻松的生活。后来刮来一股出国风,周围的朋友们都陆陆续续出国,俞敏洪也想出去看看,顺利的话,也许能在国外谋个工作,物质生活过得比常人优越点。俞敏洪三次参加出国考试,却天不遂人愿,屡战屡败,并且花光了所有的积蓄,除此之外,还因赚取出国费用受到处分,教师做不成了,职工宿舍也没有了,顷刻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为了生计,俞敏洪只能到民办培训班去代课。这样,在偶然之中,俞敏洪走上了“单干”的道路。

说必然,是因为俞敏洪付出了太多。他吃了太多的苦,费了太多的心思,做了太多的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激情,甚至生命都投入了进去。他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制浆糊、贴广告;他在垃圾桶上做免费演讲;他推出免费课程;点着蜡烛给学生上课;他激励学生,给学生希望……他是全心全意地来办培训班的,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的,这一切都注定了新东方的诞生,也注定了他光明的前景。

谁能想象到今天的新东方,是俞敏洪在中关村第二小学一间破旧的平房中创立起来的,最初只有几把破桌子破椅子,借着民办大学东方大学的名义,挂着“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牌子,实际上是俞敏洪夫妇二人的“夫妻店”。昔日那寄人篱下、毫不起眼、破破烂烂的“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正是今天辉煌灿烂的“新东方”的前身。

迈出北大校门后,俞敏洪找到他以前曾做过兼职的民办学校东方大学,继续教英语挣钱维持生计。“不过后来教了一段时间,发觉老是在人屋檐下,自己的想法施展不开。”他开始想自己单干,于是他和这所民办大学商议,借用东方大学的牌子,在外面办一个英语培训部。东方大学对这件事情很乐意,他们只是提供一个牌子而又能够得到一笔钱,这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俞敏洪上交15%的管理费。

俞敏洪终于单飞了。1991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夫妻俩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俞敏洪用锤子一砸,挂起了“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招牌,干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一年,俞敏洪29岁,接近而立之年,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整个培训部只有两个人——俞敏洪和他老婆。每天上午,俞敏洪骑着自行车,拎着浆糊桶,四处寻找电线杆子,在上面贴广告;每天下午,夫妇俩就在办公室虔诚守候,盼望着来报名的学生。

第一天,两个学生试探性地走了进来,抬头看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大牌子,再看看俞敏洪夫妻两人,环顾四周,只有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再低头看看,登记册上干干净净,连个名字都没有。这两个学生对视一眼,毫不掩饰满脸狐疑的表情,以为遇到了骗子。俞敏洪运用自己多年讲台生涯练就的口才,说得口干舌燥,终于让两个学生留下了钱。

目送着两个学生走出办公室,夫妻俩刚松了口气,还没来得及高兴,只见刚才的两个学生跑回来,说是有些后悔,...

转眼间,俞敏洪两口子在办公室守了一个多星期。人来了不少,但是都只是看看四周,看看报名册,然后又走了,任凭俞敏洪好说歹说,只有三个学生报了名。俞敏洪很不解,他在心里琢磨,为什么好多人来,看看报名册就走了呢?

最后,俞敏洪终于明白了,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报名册上的人太少,别人就信不过。琢磨来琢磨去,俞敏洪想出了一个招,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第二天,他在托福、GRE等所有报名册上各填了30个假名字,这样来报名的人就会以为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报名了,自己不赶紧报也许就赶不上了。这一招还挺灵,一些学生将信将疑地报了名。

虽然这样做有失光明磊落,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培训班具有商业性质,以营利为目的,俞敏洪也不例外。俞敏洪办班的目的是挣钱,前来报名的学生就是他的“客户”。在与“客户”的周旋和较量中,俞敏洪能够利用心理战术赢得“客户”的信任,也说明了俞敏洪脑袋并不笨,还颇具商业意识。

培训班慢慢办起来了,渐渐有了生机和活力,俞敏洪又在寻思着从东方大学“独立”出来,办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校。1992年年底,俞敏洪下定决心办自己的培训学校。不过,自己单干是需要执照的。条件是申请人须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而且要原来单位同意。俞敏洪当时只是讲师职称,为了获得执照,俞敏洪每星期都会去海淀区的成人教育办公室,拿包烟坐在那里和他们抽烟聊天,来来往往半年后,俞敏洪和教育局的人混了个脸熟。考虑再三,教育局给了俞敏洪一张有效期为半年的试营业执照。如果有学生告状,执照立马没收。

就这样,在1993年11月,俞敏洪正式办起了他们两口子的“北京新东方学校”。

电线杆式的图腾

商海波澜,只有气魄与才能的碰撞,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只有让激情燃烧在心胸中,才能在回忆时看到过去的岁月流金。

吃常人难以吃的苦,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这才是俞敏洪成大器的途径。许多人只知道羡慕、景仰新东方今日炫目的荣耀,却不知他曾为此付出的代价。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纸贴广告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广告形式。不过,即便有网络媒体资源可用,除去了夫妻俩吃饭住宿及租教室的费用之外,俞敏洪也没有钱做广告。所以俞敏洪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用浆糊张贴纸片的宣传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培训班只有俞敏洪和他妻子两人。疼惜妻子的俞敏洪自己一个人拎着浆糊桶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里张贴小广告,创业的艰辛不言自明。在寒冬的深夜里,俞敏洪在办公室里边备课边熬玉米糊,在玉米糊的缕缕香气中,俞敏洪体会到了温暖,更嗅到了希望。

凭着那缕香气、那点温暖、那份希望,俞敏洪在黑夜里狂奔,奔向一所所大学的“三角地”,奔向一个个广告牌,奔向一根根电线杆子。

冬天的夜是安静的,更是寒冷的,把浆糊刷在柱子上,广告纸还没来得及贴上去,浆糊就冻成冰了。没贴几张,刷子上残留的糨糊就把刷子冻住了,俞敏洪拿着刷子使劲地在柱子上拍打,就“啪啪啪”地掉下一堆玉米渣渣。俞敏洪继续跑,像上了发条一样,拼命地“刷……刷……刷……”,可是,发条终于停止了,桶里的玉米糊也冷了,变硬了。

俞敏洪不得不提着糨糊桶回办公室,再重新熬玉米糊,重新熬他的希望。在他的眼里,电线杆子就是一种图腾,是他的希望所在。

当他又提着一桶热乎乎的玉米糊出来的时候,他刚才张贴上的广告也许已经被别人的广告盖住了。没办法,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培训班多如牛毛,最主要最有效的招生途径就是在大学附近张贴小广告。有限的广告牌位、有限的电线杆子、有限的生源,激烈的竞争之下,那就看谁更快,看谁更狠。

在来来回回熬糨糊的途中,俞敏洪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就是:不停地贴,一个劲地贴,多多地贴。倔强而坚毅的俞敏洪铆足了劲,一鼓作气,“刷、刷、刷”,把偌大的广告牌,所见之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部“扫荡”,通通贴满。

辛苦的劳动没有白费,学员人数陆续多了起来,俞敏洪脸上也多了些喜色。

“刷”上瘾的俞敏洪没有料到噩运的来临。这一天偏偏就来了,俞敏洪的一名员工在贴广告时被人给捅了!

这一刀也捅在了俞敏洪的心里,他突然明白自己应该有一个“后台”,他应该给自己和员工找一个“撑腰的”、一把“保护伞”。但是到哪里去寻找保护?毫无背景的俞敏洪只认识处理“捅人事件”案子的那个警察。

俞敏洪凭借这一点点“关系”,软磨硬泡,居然请到了几位警察吃饭。饭桌上俞敏洪拼命地敬酒,最后把自己“敬”到了桌子底下,“敬”到了医院里,一条小命差点赔上。

俞敏洪此举深深感动了警察,也感动了员工。从此俞敏洪的刷子可以更加欢快地“挥舞”了。在刷子的挥舞之下,在玉米糊的馨香之中,在铺天盖地的小广告背后,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浩浩荡荡而来。

回首往昔刷浆糊的经历,俞敏洪觉得像做梦一般,提着糨糊桶在冬夜的大街上满街跑,确实不容易。但是,多年以后俞敏洪说:“刷子刷上去之后,你可以看到是有希望的,寒冬腊月确实很冷,广告后面学生的出现,你的学校就能做起来……”

多年以后,新东方创业元老徐小平评论道:“俞敏洪左右开弓的糨糊刷,在中国留学生运动史上,刷下了最激动人心的一页华章。”

星火燎原:垃圾桶上的呐喊

抗日战争时期,*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领导工农红军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种形势下,党内仍有不少人对革命前途表示悲观。1929年年底,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以“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为题的征求信。

针对这种情况,*写信给予答复:“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新东方也是如此,俞敏洪把一间平房的“星星之火”,做成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燎原之势”。

智者创业,格局制胜。格局注定结局,境界决定眼界。

大境界,才生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正如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到达的高度,企业的高度同样来自于企业家心中的格局。

俞敏洪心中有格局,看着自己办起来的培训班,如同看护自己的孩子,他立志要将它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的梦想。

俞敏洪小的时候,父亲日积月累地捡拾别人丢弃的碎砖乱瓦,最后建成了一间全村人都羡慕的四四方方的猪舍。那时候,父亲告诉了他一个终生受用的哲理: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就算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没用;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把新东方办成全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就是俞敏洪的梦想,就是俞敏洪要建的“大房子”,而每一个来听课的学生都会给俞敏洪带来一块“砖头”。

为了扩大影响力,为了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获得更多的“砖头”,俞敏洪咬咬牙打出了免费的招牌:40多节课的培训班,前8节免费,学生听着满意就交费继续学习,听着感觉不好就可以退学走人。

反正是免费的,听听又何妨。在大幅度免费的号召力之下,学生们蜂拥而至。

那是1992年的冬天,俞敏洪在北京图书馆的礼堂举办他的免费讲座,北京图书馆1500人的大礼堂,被挤得满满的。

俞敏洪要开讲了,这时礼堂外却传来呼唤俞老师的声音,一声高似一声,原来还有1000多人在礼堂外。俞敏洪怎能拒绝这样的呼唤,怎能漠视这样的热情。他把礼堂里的讲座交给同伴,把其他人召集到礼堂外的操场上。对那次讲座,俞敏洪刻骨铭心,他说:“我站在一个垃圾桶上,开始了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次免费英语大讲座。”

那么多年轻的眼睛盯着他,他们想知道俞敏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俞敏洪能够给他们什么,能不能带他们走向成功。他们渴望俞敏洪给他们插上成功的翅膀。

看着这些站在冬日寒风里的学生,俞敏洪感到惊讶,能来这么多人,确实出乎他的意料。同时,俞敏洪又感到极其兴奋,因为此时此刻,面对这么多的听众,他知道他的培训班就要兴旺起来了。

寒冷的风从近千人的头上吹过,看着那一双双年轻而又充满渴望的眼睛,俞敏洪感到的却是一股热浪。面对这些稚气未脱的脸庞,俞敏洪知道他最应该给他们的,就是希望与信心。他大声讲着,甚至可以说是大声喊叫着,重复着一个哲人的话:“Hewing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我们大家都一样,比如我和你,我们选定了目标,可是没有人能给我们铺好捷径,因为成功者告诉我们,‘God only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天助自助者”,没错。俞敏洪喊着这句话,是在告诉学生,也是告诉自己,他更加坚信:绝望不是永远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才是人永恒的本能。

此时的俞敏洪,只是一个没有正式身份的创业者。甚至于当他走下讲台后,有可能还要为自己和妻子再去寻找一个新的住处,但是他心中有希望。这希望来自于这些在寒风中听讲的学生以及他们渴望成功的激情。在这方面,俞敏洪和这些学生是相通的。俞敏洪要在讲课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斗志,把希望传达给学生,同时用学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的激情,用学生的希望成就自己的梦想。

俞敏洪以他的激情,以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着大批想到世界各地闯荡的年轻人,“去听俞老师的讲座!”已经成了他们为了取得成功而相互传递的一个信息。

眼前不是永远。起步虽低,但至少生命已有了亮色,未来有了光彩。虽然讲座是免费的,但是俞敏洪在每一位听众的心中留下了一粒火种。

当每一个听众走出去之后,一粒粒火种都将会造成燎原之势。俞敏洪没花一分钱做媒体宣传,仅靠站在垃圾桶上的一通通呐喊,就打动了学子们的心,并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让新东方在京城声名鹊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