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多形式、多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因此,探索如何多方协同,实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是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建设创新型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教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与育人追求模式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是深化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对激发社会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指数的作用显著。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以合作共赢方式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并进,尽力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合作的关键是克服闭门造车,对资源配置优化整合,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多方协同育人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各方共同参与,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共同为大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创新资源和支持,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经验,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帮助促使大学生接触到不同的领域和专业,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实习,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和团队协作,这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未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实践和支持,这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关注社会价值,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方联合协同育人模式可以通过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更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创业的意识,锤炼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多方协同育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探索多维度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紧密围绕多方协同实践育人,实施分类培养,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不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不断推进校、政、企等合作深度融合,启动校、政、企等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尊重市场,整合资源;用活机制,创新管理;推进产教融合,校、政、企等合作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开展校友企业家进课堂,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兴趣为导向,依托校友和社会资源,定期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返校讲座,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类论坛,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对所学专业内容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等问题,邀请校友和企业家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启蒙教育讲座,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学生讲授《 KAB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不断开辟校、政、企等合作新途径,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依托企业优势,主动出击,寻找目标,寻访校友和企业家,构建校、政、企等合作与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寻访校友和企业家,了解企业的创业经历,并将其提炼成珍贵的教学素材;邀请企业专家作为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导师,为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每个企业都是从初创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经典案例,都是创新创业的典范,通过和企业相互协作,利用优秀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变革和提升;与众多企业和政府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政企专家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政、企等合作育人模式。
搭建合作平台。通过和政企联合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先后安排学生赴不同校、政、企等合作实习基地见习实习。见习实习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了其创新创业能力,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校、政、企等合作平台为依托,在培训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根据优势互补形成团队;将创新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引导孵化创业团队,并为创业团队安排创业导师、技术指导老师和企业名师进行全方位指导。校、政、企等合作中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开展“联合”培养模式。依托行业需求,利用企业资源,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校、政、企等双师共同培养为主线,可以开设企业联合班。企业导师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校、政、企等协同,通过项目实战、课程教学、定向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与企业家、校友等社会资源共同探讨创新创业问题,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在产学研用结合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一系列培养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应用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就业。
完善政策体系和强化评价体系。政府、学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这包括优化税收政策、提供创业贷款支持、简化创业手续,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对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肯定,鼓励更多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最终实现提高育人实效。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有效的机制应该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入手。多方协同育人的实施,离不开政府、学校学院各级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可以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组织,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推进全方位协同推进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工作的良好格局。为了确保育人的成效,学校和企业可以出台的一系列制度,为多方联合育人项目的成功提供制度保障。项目的深入和广泛开展也需要稳健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学校的专项经费支持,还可以积极寻求和争取相关校友和企业的赞助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各项开支。立足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需要,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聘请多名企业实践指导老师,以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为重点,选拔一批在创新创业领域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企业家、校友等,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导师们应定期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此外还要持续完善各类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校内外支持平台,与校友企业加强多维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一方面在着力于提高实践育人覆盖面,另一方面将继续不断丰富和延伸校企协同实践育人项目的内涵和方向。
多方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合力,不仅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视角,还是“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引导高等院校办出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协同育人可以对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建立长效的运行模式等方面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充分调动政,企等社会资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政、企等联合培养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校、政、企等联动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效开发、整合和集聚了社会各类资源,形成校、政、企等协同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跨界合作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者:王珂,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