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经济体制改革2023年第6期)
[摘要]创新创业是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将内涵和外延原有异同的创新与创业的两个概念定义为一个集合概念,进而结合数字化转型中介作用,探讨创新创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考察分析表明:创新创业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在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间接中介效应。采用IRIEC指数、Moran’I 指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衡量创新创业空间效应,发现创新创业不仅会对本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对相邻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享受到的创新创业释放红利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大。鉴于此,应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数字化转型在创新创业进程中的作用,推进建立创新创业多元协同运行机制,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数字化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
[中图分类号]F0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2023)—06—0033(10)
[作者]贾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韩娇,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一、引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8%,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快速增长。特别是创新创业对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起到了助推作用,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1]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靠创新创业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高效释放创新创业和推动数字化转型,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有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注创新创业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在微观层面,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创造力能显著促进经济发展;[2~6]在宏观层面,通过科技创新、科技创业、创业投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活跃度等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7~9]Audretsch(2007)从德国的区域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对基于区域知识的创业活动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以知识为基础的创业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积极影响。[10]二是关注数字化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刘丽和丁涛(2022)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11]肖土盛等(2022)实证发现,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人力资本升级和改善公司经营来实现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创新,从而为实体经济赋能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2]涂心语和严晓玲(2022)认为,政府应通过数字化转型与知识溢出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13]范合君和吴婷(2021)发现,可以通过教育水平和资本水平对数字化的调节作用来显著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14]
从已有研究看,创新创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仍存在一些研究不足。大多数学者从实证分析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15]而很少有学者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创新创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如何发挥中介作用促进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本文尝试基于一个完整的框架探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创新创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本文将创新与创业两个概念定义为一个集合概念,进而结合数字化转型背景搭建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对创新创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进行测算,并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探究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作用路径。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创新创业的集合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创新与创业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新的内涵在于突破原有认识与实践的边界,形成发展运行中的新境界,其外延可以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创业的内涵在于社会中特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所直接联系的寻求继续发展的行为,一个进入市场竞争的主体,如能在其选择的投资领域保持进入后的一小段持续生产经营状态,那么就可称其立足于创业状态了。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所表述的“第一动力”,而生产经营主体的创业活动又必然成为社会总体创新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初始环节与“源头活水”。人们普遍认同创新与创业两者间存在交集与相互促进的机理。本文认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框架下研讨这两者的关系,可首先将创新与创业定义为一个集合概念。
其内涵是以包容性的多维度创新,特别结合了作为概念归宿的经济生活中生产经营主体的创业活动,形成一个特定的实践指向上可排除模糊与误解的“创新创业”经济范畴;其外延则是涉及所有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基于其主体身份确立与发展的努力而发生的经济行为的总和;换言之,一个市场主体于其特定生产经营领域立足企稳后,所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的扩张性努力都可概括为其“创新创业”行为的表现。
在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尤其需要从“创新创业”这一集合概念而形成的经济范畴进行深入认识,分析创新创业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影响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应注重研讨作为全球创新发展前沿的“数字化转型”大潮,关联互动机制作用过程中的中介与赋能作用,即侧重于认知现实生活中以数字化科技创新支撑的创业投资与生产经营,以及创业投资生产经营活动中融合的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行为。
2.创新创业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1)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
第一,科技创新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业和创新相辅相成,创新实现最大价值的途径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实现。Romer(1990)提出,长期经济增长率由技术进步决定,技术进步外生化并将资本内生化,知识溢出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机制。[16]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阶段,创新创业的动力已经传导到供给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7]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来看,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第二,创业活动可积极促进高质量发展。Audretsch(2007)提出,创业能力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模式。[18]创业活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知识溢出等推动高质量发展。[19]
第三,“在创新中创业, 在创业中创新”是“创新创业”的内涵体现,[20]两个概念关联的经济活动在大量场景中密不可分,互为支持,相互融合,所引出的正面效应表现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创新创业能力对高创新高创业能力地区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21]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予以实现。[2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新创业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促进的直接效应。
(2)创新创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式影响
数字化转型实质是运用数字技术驱动传统产业和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的过程。[23]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创新创业逻辑,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我国中长期现代化发展目标不可缺少的保障举措。可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重要特征和模式。一方面,数字化发展可以提升创新创业活力。如,数字化平台在“创造性破坏”“颠覆性创新”的驱动下,打破空间限制使农村闲散和剩余劳动力等加入到创业者行列;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促进数字化转型发展。“互联网 ”创新创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使得产业与数字化充分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数字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推动市场由低效向高效演进。由此可见,传统产业不断数字化转型升级,可促成创新创业有效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的升级发展。数字化转型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创新创业发展不断深入。随着中国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较低的经济效率和不合理经济结构的约束程度越大,数字化转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作用越显著。[24]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创新创业具有开放性、跨时空性和共享特征,尤其“互联网 ”等新业态新模式涌现,打破了创新创业要素跨区域流动限制,加速了创新创业跨区域融通联动发展。首先,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促进跨区域融通联动发展,发挥平台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与服务共享。双创基地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本地城市创新创业水平提升,而且对相邻城市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5]其次,创新创业能力本身就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通过强化创新创业的空间协同性,可以缩小地区差距,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创业能力更高水平转移。[26]可见,创新创业不仅会对本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对相邻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创新创业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带动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1.模型构建
为检验上述研究假设,在理论作用机制的分析基础上,首先针对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传导机制构建如下模型:
ln Hqdi,t=α0 α1ln IEi,t αcZi,t μi δt εi,t①
其中,Hqdi,t表示第i个省份在t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IEi,t为第i个省份在t年的创新创业指数,向量Zi,t表示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μi、δt和εi,t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随机扰动项。
为具体分析数字化转型作为中介变量是否会影响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应。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ln DTi,t=β0 β1ln IEi,t βcZi,t μi δt εi,t②
ln Hqdi,t=γ0 γ1ln IEi,t γ2ln DTi,t γcZi,t μi δt εi,t③
为深入分析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直接效应模型基础上引入各变量的空间交互项,构建如下空间计量模型:
ln Hqdi,t=α0 ρWHqdi,t φ1WIEi,t α1IEi,t φcWZi,t αcZi,t μi δt εi,t④
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ρ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φ1和φc分别创新创业和控制变量的空间自回归系数。
2.变量测度与说明
(1)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Hqd)
有些学者以人均实际GDP、全要素生产率(TFP)、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仅以上述单一指标不能有效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从多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被大多学者所采纳。本文参考孙豪等(2020)和张蕴萍等(2021)的研究,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7,28]记为Hqd。具体如下:本文选取GDP增长率、研发投入强度、投资效率和技术交易活跃度4个指标刻画经济“创新”;选用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政府债务负担评价“协调”;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设立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弹性系、单位产出的废水和废气等4个指标衡量“绿色”;选取外贸易依存度、外商投资比重、市场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4个指标衡量“开放”;选取劳动者报酬比重、居民收入增长弹性、城乡消费差距、民生性财政支出比重等4个指标衡量“共享”。
(2)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测度(IE)
聚焦综合性创新创业能力,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团队结合大数据思维与技术,立足于企业家、资本与技术三大核心要素,构建兼具客观性、实时性与多维性的中国区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采用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团队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IRIEC),衡量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水平。
(3)数字化转型水平测度(DT)
目前,较少文献从区域角度对数字化转型水平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测算,现有文献多是基于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评级指标体系。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创新综合效应的体现,它标志着数字创新的综合效应促使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体制出现。在借鉴已有研究基础上,主要参考张蕴萍等(2021)相关指标体系构建,[29]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数字化转型指标,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三个层面构建数字化转型指数测度的指标体系。选用互联网宽带普及率、电话普及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互联网域名数衡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数字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数字创新投入水平、未来产业化水平三个方面衡量“产业数字化”;从数字化转型产出水平、企业信息化水平、数字金融水平衡量“数字产业化”。
(4)控制变量
在探究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过程中,为使模型构建更加完整和影响效应分析更完备,因此在构建模型中需选定控制变量,具体如下:政府投入(Gs),用科学技术支出比财政预算支出;人力资本水平(Lomc),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比城镇就业人数;产业结构高级指数(Aiois),用第三产业产值比第二产业产值;资源错配率(Rmr),用资本错配率和劳动力错配率表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Eie),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发表论文篇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件数、专利所有权及许可权收入表示;固定资产投资(Iifa),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示。
3.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展开研究,因数据可获得性问题,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未纳入研究范围内。研究使用的数据除创新创业能力指数来源于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外,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CSMAR资讯数据库等。
对各变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统计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Hqd)的均值为5.7313,标准差为 0.1069,总体上看,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指数(IE)、数字化转型(DT)标准差分别为0.2416、1.0450,结果发现不同省份创新创业能力、数字化转型存在差异,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控制变量看,不同省份在政府支出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不同省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差异最大。同时,对不同地区、省份之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远高于西部地区,而且两地区的均值差异最大相差分别为近0.0814和0.2680,西部地区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偏弱;以中心城市为主的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也体现出区域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发优势”。这一结果为检验创新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