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一跃是省略句吗,斗折蛇行省略句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08 15:24:12

(曾发表在北京《语文世界2006年高考备战攻略》(2006年1一2)上,现有补充修改)

句子中省略某些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为多见,而且有些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里也经常被省略。其句式的实质是句子成分不全。今译时,应联系上下文补出。文言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八种情形。

(一)省略主语(括号内为省略的词语,下同)

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能独立作主语,所以主语的省略更为常见。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自述中省略和对话中省略。例如:

(1)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承前文省略主语“太丘”和“友人”)

(2)(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省略主语“溪水”)

(3)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沛公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蒙后文主语省略主语“公”)

(4)(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录毕,(余)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我)经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书,(我)亲手用笔抄录,(我)定好日期按时归还……抄录完毕,(我)赶快把书送还人家……( 自述中几个句子省略同一个主语“余”)(“于……家”为状语后置,译时提前;名词“手、笔”活用为状语)

(5)(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寡人)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刿)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对话中几个句子省略几个不同的主语,即“刿”“公”“寡人”。翻译时应正确补上。)

(二)省略谓语动词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为多见。尤其是并列对举的句子,如果一个分句里用了某个动词,那么另一个分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谓语,才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例如: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便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会消失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同行,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加以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而及时改正。

(3)其间(有)千二百里(《三峡》)——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

(4)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

例(1)例(2)为并列对举的句子,分别承前文省略谓语动词“鼓”和“择”;翻译时应补出。例(3)(4)中的“其间千二百里” “日三四里”无动词,所以应根据文意分别补出它的动词谓语“有”“行”。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动词的宾语一般承前面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省。可用“之”补上,省略的“之”代指前面的“人、事、物”等。例如:

(1)人不知(之)(吾)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之,指我)

(2)屠惧,投(之)以骨。(《狼》)——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之,代狼)

(3)()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宋史·赵普传》)――(赵普)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以读书,介宾短语后置)

(4)请其,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传序》)——(庄宗)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撑着(),背着()走在队伍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5)项王曰:“壮士!赐卮(zhī)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项王说:“真是壮士!赏他一杯酒。”于是旁边的人就给()一大杯酒。

例(3)承前文主语省略了动词 “劝”的宾语 “赵普”,可用“之”补上。例(4)承前文宾语省略动词“盛”和“负”的宾语“之”。“之”,指庄宗之父留下的三支箭。例(5)承前文宾语省略动词“与”的宾语“之”,“之”指樊哙。

2.省略介词宾语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是代词“之”时,常常承上文省略。例如:

(1)温而知,可以(之)为师矣。(《论语·为证》)——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这一点,指代“温故而知新”)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渔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的人)详细说了听到的事情。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小子不值得同()共谋大事。

(4)相如持其睨柱,欲以()击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拿着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准备拿()往柱子上撞去。

(5)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我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呢。(之,代亡郑的事)

例(1)(2)(3)(4)(5)承上文省略介词“为、与、以”的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让”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为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古汉语里的兼语却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例如: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之,代扶苏。扶苏作“使”的宾语,“外将兵”的主语)

(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希望让()能补充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令”的宾语“之”作“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的主语)

(3)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殽之战》)——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 “使”的宾语“之”作“告于秦”的主语)

例(1)(2)有所指,承前文而省,可用“之”补上。例(3)是泛指,并非承上文而省,可用“人”补上。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表示处所、时间、数量、对象、工具、条件的词语前面,往往会省略介词“于”“以”等。这些省略的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或状语。例如:

(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咏雪》)——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2)一狼(于)其中(《狼》)——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洞穴,这里作动词,打洞)

(3(吾))坐(于)潭上(《小石潭记》)——(我)坐(在)小石潭旁边。

(4)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喘急的水流比箭还快。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6)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江陵。

(7)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荆轲刺秦王》)——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

(六)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的数词后面往往要省略量词,译时要补上。例如;

(1)船头坐三人(《核舟记》)——船头坐着三(个)人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七)省略介宾短语

(1)北驱予(与之)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指南录后序》——元军逼我(同他们)一起走,但又不在使者之列。

(八)省略分句

文言文中的复句,有时为了使句子简炼,可承前文省略其中的某一个分句。例如:

(1)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劝学》)——骏马跳跃一次,最远不能超过十步;骑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十步”“十驾”,用作动词)

(2)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但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例(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是由两个承接复句组成的并列二重复句。“驽马十驾”后省略了另一个分句“亦可致远”。例(2)“然力足以至焉”为转折复句,“焉”字后省略了另一个分句“而未至”。

文言省略句基础练习

(一)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填入括号内。

1、()见渔人,乃大惊,问从所来。()具答之。()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2、(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3、(其)一怒而诸侯惧,(其)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4、( )问之,( )则曰……(《师说》)

5、()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6、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活板》)

7、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8、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项脊轩志》)

9、客从外来,( )与( )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6、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

7、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8、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9、则宜安抚,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10、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言省略句真题训练

(一)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补出画线部分所省略的词语(1988年高考)

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促织》)

3、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殽之战》)

(二)把画线句子中省略的词填入括号内。

1、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 )使( )问( )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独不答。(《后汉书·逸民列传》)(1993年上海卷)

2、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 )以妇人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999年上海卷)

(三)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999年上海卷)

译文:

2、(许)君(人名)曰:“鸟兽可训,况蛮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许逖传》)(2004年浙江卷)

译文:

3、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拥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宋·魏泰《东轩笔记》)(2005年上海卷)

译文:

4、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2005年湖南卷)

译文:

(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李将军列传》)(2002年全国卷)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北史·王罴列传》)(2004年辽宁卷)

3、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孔子家语·颜回》)(2004年广东卷)

4、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旧唐书·唐临传》)(2005年江西卷)

5、遂大困,寻死富阳。(清·张惠言《周维成传》)(2005年山东卷)

6、主簿大惊,遽以白酒(饮酒,人名)。(《后汉书·朱晖传》)(2005年广东卷)

7、李(李超)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2005年湖北卷)

8、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后汉书·朱晖传》)(2005年广东卷)

9、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晋书·孝友传》)(2006年辽宁卷)

10、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后汉书·仲长统列传》)(2007年上海卷)

1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2007年广东卷)

12、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新唐书·韦丹传》)(2007年宁夏/海南卷)

13、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明·宋濂《龙渊义塾记》)(2008年湖北卷)

文言省略句基础练习

(一)(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填入括号内)答案

1、分别省略主语“桃花源的人”、“渔人”、“村里人”和宾语“渔人”

2、省略主语“佛印”

3、省略主语“其”、“其”,两个“其”:他们,指代公孙衍、张仪。

4、分别省略主语“人”和“士大夫之族”。

5、分别省略主语“秦”和“各诸侯国”。

6、“烧”后省略了动词宾语“之(印模)”;动词“令”后省略了兼语“之(印模)”。

7、承上文省略动词谓语“为乐”。

8、省略表处所的介词“于(在)”。

9、承前文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客人)”。

10、表处所的词语前往往省略介词“于(在)”。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答案

1、从前为了(礼义)宁肯牺牲生命也不接受(优厚的俸禄)(介词“为”后省略宾语“礼义”;动词“受”后省略宾语“万钟”)

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此事)麻烦您。( “以”后省略的介词宾语“之”,代亡郑的事。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3、百亩大的耕地,不要错过农时,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了。(“以”后省略的介词宾语“之”,指“百亩之田”)

4、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全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私见”前面省主语“项伯”,不必补出;“告”后省略的动词宾语“之”,指张良;与”后省略的介词宾语“之”,指项伯)

5、这时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为”后省略的介词宾语“之”,指赵王)

6、皇宫里崇尚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从)民间征收(蟋蟀)。(“征”后省略的动词宾语“之”,指促织;“民间”前省略介词“于”。岁,时间名词作状语)

7、张衡)虽然才学比世人高,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虽”前面省略主语“衡”)

8、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到京城,证明果然(在)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陇西”的前面省略介词“于”。地震,名词作动词)

9、(我们)就应该安抚(他们),同(他们)结盟友好。(“则”前面省略主语“吾”;“安抚”后省略动词宾语“之”;“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10、所以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志”后省略的动词宾语“之”,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文言省略句真题训练

(一)1、“不若与人”后省略谓语“乐乐”。2、“每闻”前面省略主语“促织”。

3、“督师”后省略介词“于”。 4、“束载”前省略主语“秦人”。

(二)“试”后省略了宾语“之”(或“兵法”)。

(三)1、终于任命(他)为将军。(“以为”即“以之为”,“以”后省略宾语“之”,“之”指孙武)

2、于是召集他们部落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的首领都认为许君的话是可以相信的。(动词“谕”后省略宾语“之”。“以祸福”属状语后置,今译时提到动词“谕”之前作状语)

3、到了(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或“等(鞠咏)上任后,(王化基)对他也一点不给予礼遇,而考核他办理公务的情况却抓得很紧。”(介词“及”后省略宾语“鞠咏”;第二分句前省略主语“王化基”)

4、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动词“乞”后省略介绍对象的介词“于”,“于”可译为“向”;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之”指《昌黎先生文集》)

(四)1、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介词“为”后省略宾语“之”,“之”指李广)

2、只有王罴(pí)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得粟”之前省略主语“王罴”,“少”字后省略介绍处所的介词“于”。用在形容词后的“于”,相当于“比”)

3、鲁定公听说这件事,离开座位站起来,催促备车召回颜回。(后两个分句承前省略主语“鲁定公”。在文言文中,几个分句是同一个主语的,后面分句的主语可承前省略)

4、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动词“令”后省略兼语“之”,“之”指刑律。)

5、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也可译为:不久在富阳死去。)(动词“死”后省略介绍地点的介词“于”)

6、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之”指朱晖拿到璧这件事)

7、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动词“告”后省略的宾语“之”,指尼僧)

8、(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或译为:(朱晖)性格庄重严肃,一定按照礼仪进退,众位儒生称赞他品德高尚。)(“性” 前承前省略主语“朱晖”,译时应补出)

9、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不接受。(“皆不受”前承前省略主语“王裒”)

10、(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游学”前省略主语“仲长统”,其后省略介绍处所的介词“于”;介词“与”后省略的代词“之”,指仲长统。翻译时均应补出)

11、(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前省略主语“狐狸”;动词“持”后省略的代词“之”,指被墨汁污染的诗卷)

12、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畀,读bì,动词,给、给予;其后省略宾语“之”。“畀以财”,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 “以财畀之”,可译为“拿钱财给他们”)

13、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或”后省略谓语动词“有”。文言文里表示里程的词的前边,常省略谓语动词,如《三峡》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日三四里”,均分别省略谓语动词“有”“行”)

骐骥一跃是省略句吗,斗折蛇行省略句(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