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是不是省略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的后一句是什么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08 15:25:29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是不是省略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的后一句是什么(1)

掌握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判断句

判断判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等。二是从特征入手,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也”就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

关于“是”字,它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偶尔有作判断动词的。例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也”才是判断标志词;“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个判断动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②失其所与,不知(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②妪,先大母婢也(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 D

解析 D项①为被动句,②为判断句。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秦,虎狼之国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D.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为所见于被意念

判断被动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终必不蒙见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答案 D

解析 D项为状语后置句。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B.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②为天下笑者(①方正之不容也)

D.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宾语前置句。

活动二 掌握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一、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疑问否定之是标

判断宾语前置句,主要看标志。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否定词——不、莫、未等;②代词——之、余、吾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疑问句;②疑问代词——何、安、焉等。

(3)用“之”“唯……是(之)”“是”作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唯你是问”等。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介词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等。

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 B

解析 B项为一般句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②复驾言兮焉求(①秋以为期)

B.②唯才是举(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C.②大王来何操(①沛公安在)

D.②何为其然也(①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案 D

解析 D项①为固定句式,②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组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定语后置句:之者有者加而者

定语后置句都有一定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有+定语+者,如:郑人有买履者

(3)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穷民而无告者

(4)中心词+之+定语,如:仰观宇宙之大

另有数量短语作定语,常常后置,如:军书十二卷。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苟以天下之大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答案 D

解析 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一般句式。

(三)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以在后作补语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最常见的标志词是介词“于”“以”“乎”,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形:

(1)于+宾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乎+宾语,如:生乎吾前

(3)以+宾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特别注意:状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都要把介宾短语提到谓语动词前,有的则不能提前,有的可提前可不提前,关键要看是否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为国以礼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一般句式。

7.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于”应译为“到”。

(四)主谓倒装句:感叹疑问只两种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不多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感叹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后常有语气助词,一般用逗号隔开。二是疑问倒装,如:谁为哀者?充当谓语的多是疑问词。

8.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主谓倒装的一项是(  )

A.贤哉,回也

B.渺渺兮予怀

C.谁与哭者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答案 D

解析 D项为被动句。

二、省略句:主谓宾语加介词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省略了介词“于”。

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沛公军霸上

C.掭以尖草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 D

解析 A项“度”前蒙后省略主语。B项“军”后省略介词“于”。C项“掭”后省略“之”。

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

④*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三、固定句式(固定结构):陈述疑问反问加揣度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

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随堂练习

1.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并指出其语言标志词。

岳飞诉冤

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为奸人秦桧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判断句,者……也 ②被动句,为……所

③省略句,省略“于” ④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于 ⑤状语后置句,以 ⑥状语后置句,于 ⑦宾语前置句,唯……是 ⑧状语后置句,于 ⑨定语后置句,之……者 ⑩被动句,被、见 ⑪被动句,为 ⑫宾语前置句,何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隋大业末,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 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之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节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通传》,有删改)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之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左才相渐渐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杜伏威会合,不久被隋将来整击败。(得分点:“稍”,渐渐;“害”,忌妒;“绝”,渡;“寻”,不久;“为……所”,被动句)

(2)李子通被打败,形势窘迫请求投降,杜伏威抓住他押送到京城,高祖没有处罚他,(反而给他的)赏赐很优厚。(得分点:“败绩”,被打败;“穷蹙”,形势窘迫;“执”,抓、捉住;“不之罪”,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李子通,是东海郡丞县人。隋朝大业末年,有一个叛军首领叫左才相,他自封为博山公,占据齐郡的长白山,李子通归顺了他,凭借武力被左才相看重。有乡人被叛军抓住,他一定会全力保护他们。当时各路叛军都很残忍,只有李子通施行仁恕政策,因此人们大多归顺他,不到半年,军队达到上万人。左才相渐渐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杜伏威会合,不久被隋将来整击败。李子通带领他余下的军队逃向海陵,得到军队两万人,自称将军。没有多久,杜伏威派遣自己的将领王雄诞攻打他,在苏州展开一场大战。李子通被打败,形势窘迫请求投降,杜伏威抓住他押送到京城,高祖没有处罚他,(反而给他的)赏赐很优厚。

巩固学案

一、文言句式专练

1.写出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的类型。

(1)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

(2)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略句,不能(跃)十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5)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注]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节选自《世说新语》)

 范豫章:范宁,字武子,曾任中书郎、豫章太守。

(1)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后遇于范豫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范是王之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举觞对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状语后置句 ②判断句 ③省略句

(2)张玄,他是吴国的有学识之人,也被时人赏识,而你却是这样的态度,(我)实在是难以理解。

参考译文

张玄与王建武先前不曾相识,后来两人在范宁的住处相遇,范宁叫两人在一起交谈。张玄于是整理衣襟端正坐好,王建武仔细看了张玄好一会儿,却不答话。张玄大失所望,就要离去。范宁竭力解释挽留张玄,张玄最终还是不肯住下。范宁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责怪王建武说:“张玄,他是吴国的有学识之人,也被时人赏识,而你却是这样的态度,(我)实在是难以理解。”王建武笑着回答说:“张玄如果想认识我,自然会到我这里来。”范宁骑上快马去告诉张玄,张玄于是重整装束到王建武那里。两人举杯对饮,说话间没有愧色。

二、对点综合练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会河决商胡,北道艰食,复权三司使。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由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节选自《宋史·叶清臣传》,有删改)

(1)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知贡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 (得分点:“奇”,意动用法,感到惊奇/认为……不寻常;“擢”,提拔、选拔;“第”,等次、等级;句意通顺)

(2)但安抚使贾昌朝搁置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抗争,并且上疏(弹劾)贾昌朝骄横不守臣节。 (得分点:“格”,阻止、搁置;“固”,坚持、坚决;“疏”,上疏、上奏;“臣”,守臣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天圣二年,叶清臣参加进士考试,知贡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适逢黄河在商胡决口,北道粮食供应艰难,又让他暂代三司使。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多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但安抚使贾昌朝搁置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抗争,并且上疏(弹劾)贾昌朝骄横不守臣节。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担任河阳知州。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上舍登第。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上疏言:“仁义者,天下之大柄,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上嘉之。三年,上自镇江南幸,留胜非经理。未几,命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其见重若此。(节选自《宋史·朱胜非传》,有删改)

(1)仁义者,天下之大柄,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其见重若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仁义,是天下的大权柄,持有它,那么外夷归服而诸夏尊贵。(得分点:“仁义者,天下之大柄”,判断句;“服”,归顺;“诸”,各个)

(2)按照旧制,任命宰相要晋升三个官职,朱胜非却破格晋升了五个官职,他就是如此被器重。(得分点:“故事”,古今异义词,按照旧制;“特迁”,破格晋升;“其见重若此”,被动句,“见”表被动;“若”,像)

参考译文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考中了上舍。建炎改元时,朱胜非试任中书舍人兼代理直学士院。当时正草创大业,朱胜非上疏说:“仁义,是天下的大权柄,持有它,那么外夷归服而诸夏尊贵……”皇上赞许他。三年,皇上从镇江到南方,留下朱胜非经营镇江。不久,任命他为控扼使,后来授任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按照旧制,任命宰相要晋升三个官职,朱胜非却破格晋升了五个官职,他就是如此被器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