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在被试所处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初一年级主动性人格得分最高。这一结论与李佳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刚与十分熟悉的小学校园告别,进入一个崭新而陌生的中学校园里,这一学业环境的巨大改变会让初一学生在紧张时也多了几分好奇。对一切进入自己视野内的新鲜事物抱以求知欲与探索欲是青少年的天性。所有刚踏入初中的新生会以主动的态度去认识学校里的每一栋建筑,与新的同学认识交朋友,感受新校园里的氛围,并追求改变。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于学校环境过于熟悉,每天沉浸在繁重的课业中丧失了发现窗边校园美好风景的心情。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在被试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的主动性人格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研究结果的出现可能与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和家庭教育有关,男生往往被要求要积极主动,要勇于挑战,去改变现状;而女生则相对显得被动一些。且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鼓励男孩子独自外出探索与玩耍,但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女孩子单独出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主动性人格养成上的差异。
主动性人格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班干部的主动性人格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这可能是因为在班级情境中,班干部承担起了教师和同学间的沟通角色,会面临许多具体的问题。如与老师、同学的沟通问题,组织同学们完成某项任务等,做好班干部工作需要具备多种能力。
所以不排除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当选班干部前本身就有着高水平的主动性人格,还有一种情况是尽管在当选时不具备高水平的主动性人格,但在后来完成职责任务过程中也会促进主动性水平的提升。因此班干部的当选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主动性人格得以培育。而未当选班干部的学生只需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下达的其他工作,较为被动。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在家庭经济状况与家庭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学生主动性人格水平最高,民主型养育方式的学生主动性人格得分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和挑战时具备更多地支持资源和果断采取行动的试错成本,而这些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所不具有的。民主型的养育方式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去实践,同时父母会给予适当建议去降低潜在的风险,从而在面对一些变化的情境时,学生会主动去调整,化解困难,不惧怕失败。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在班级管理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民主型管理风格的班级学生主动性人格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民主型管理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的一部分,对班级管理负有责任,提升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的主动性,从而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较高。
在对主动性人格与学业有关变量的关系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许多研究者对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学业行为展开了丰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主动性人格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效越来越好,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学习行为也会显著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动机也有所提升。且有研究指出主动性人格水平高的个体不但在工作领域有着起高水平的投入,而且在学习上也会将更多精力时间投入学习中,保持着高度投入的状态。
此外,高洁等人以实证研究揭示了当个体具备高水平主动性人格时,就越会通过学业投入来发展自我。主动性人格体现了个体积极主动采取行动应对外界环境改变的稳定倾向,已成为目前对于学生学业投入研究的独特人格视角。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学生主动性人格能够对其学业行为产生积极预测作用。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在研究对象上,关于主动性人格与学业方面多以大学生和高职生为被试,而关于中学生群体的主动性人格与学业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缺乏。在相关关系方面,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主动性人格影响学生的主动行为。有着高水平的主动性人格的学生可能会对自己有着更高的目标要求,并倾向于主动获取和掌握新知识;同时当遇到障碍时,会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从而促成学业目标的达成。实证研究发现当学生有着高水平的主动性人格时,会更偏向于采集能力渐进论的观点,即以掌握目标、能力提升作为自己的学习追求。
有研究指出主动性人格与掌握目标取向呈正相关,而YU等人研究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掌握目标取向时,那么他的学业浮力水平会更高。目前缺乏对主动性人格与学业浮力的关系探究,基于以往研究推断,主动性人格可能会正向预测学业浮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