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上古寨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正是“红白战争”胶着反复之阶段,兴义府最高军事长官田兴恕,升任全省最高军事长官,即从安义镇总兵升任贵州提督,其总兵一职由镇远镇副总兵赵德昌接任,孙清彦作为重要幕僚,随赵总兵奔赴黔西南。同治元年(1862)四月,府城安龙失陷,知府胡霖澍被*。赵德昌急报贵州巡抚韩超,“请委孙清彦署府事”,暂驻兴义县城,这便是孙清彦与兴义的渊源之端。时白旗军锐不可当,将领张啄三率六千余众进攻兴义,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公历11月12日),兴义失守,知县赵大松被斩于县城花水河畔。至此,盘江八属皆为白旗军占领。十月,孙清彦就任兴义知府的任命下来。不过,按其在“西南屏障”石刻上的跋文,其是“即补知府”,即是因前任知府胡霖澍被*,临时顶替的知府。有趣的是,此时白旗军势头正盛,整个兴义府甚至没有一个县城,可以让这位顶替上来的最高长官落脚。
同治二年(1863)九月,陈聘儒出场,从瓮安知县调任兴义知县。不过,当时兴义还在义军手中,因此想要上任,还需要先拿下这个县城。伊始,陈聘儒便与普安厅同知钱壎率部两千余人,向兴义进攻,双方互有攻守,死伤近千人,对峙数月,县城依旧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次年(1864)二月,孙清彦厉兵秣马,从南部崇山峻岭中*出,会同陈聘儒,带领地方团练兵分数路,再次围攻兴义县城。因白旗军在马岭古道一带战败,使兴义与兴仁总部的义军联系中断,陷入弹尽粮绝之境。“二月初五”,清军发起总攻,陈聘儒率部进攻西门,身先士卒,于“二月初六(公历1864年3月1日)”将兴义县城夺回。时云贵总督劳崇光、贵州巡抚张亮基联名向清廷“以克复贵州兴义县城”为由,奏章褒奖,“予署知县陈聘儒以同知直隶州知州用,并赏花翎”。即官升一级,从县长升任副厅。同年八月,孙清彦使用离间计,对白旗军首领之一的马万刚封官许愿,成功劝降,并赐名马忠。十月二十四日(公历1864年12月5日),叛将马忠率部攻克府城安龙,张凌翔战亡,马河图被俘后也英勇就义。白旗军失去正副元帅,实力大减。“红白战争”由此转入漫长的相持阶段。
同治四年(1865)四月,清廷派天主教司铎(主教的助手)任国柱、安南县知县张铨、前威宁州知州袁浚等前往兴义县,与孙清彦商议抚和白旗军事宜。行至马岭河木桥,被反对抚和的地方团练所阻,*死随行教徒。事件发生后,任国柱函告贵阳教区主教胡缚理,胡又上书云贵总督劳崇光控诉,孙清彦因“阻挠抚局”,被就地撤职,留驻兴义等待调查。
同治五年(1866)初,调查结束,孙清彦平级调动,接到履新都匀知府的任命,准备启程。“二月花朝日”,大好春光,时逢马岭营上“里门”鼎定,陈聘儒便邀约孙清彦登上山势陡峭的古寨,为旧将查宝山志喜,也算为长官践行。年前百战穿甲、烈马嘶鸣的余音,已经消失在营盘的断垣残壁,漫山遍野的鲜花映入眼帘,“云蒸霞蔚”,灿烂绚丽。两位官员忘情题下“祥凝紫气”四个大字,一是对当年团首查宝山扼守马岭古道,截阻白旗军的褒奖,二是感怀当地布依族乡亲“人杰地灵”,没有“随波逐”白旗军之“大流”,参与到贵州这场波澜壮阔反抗清王朝的斗争中。
残存里门上“人杰地灵,云蒸霞蔚”联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