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在各果品市场最火的话题,莫过于秋月梨的价格跳水,从8月中下旬的5至6元一斤到现在的2元以下,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秋月梨的价格就如瀑布式的下滑。同时网上也是传的沸沸扬扬,说秋月梨价格崩盘了,导致这一问题的归结于果农的早采行为,造成糖度低品质差的秋月梨冲击市场,消费者不买账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这里我要给广大秋月梨种植户们喊声冤啊!
全怪果农的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认同。为啥?有人该反问了,果农不早采,糖度低的秋月梨就不会流上市场,就不会扰乱市场。那我问大家,果农早采的秋月梨是自己卖的吗?他自己能销售到各大城市吗?没有果商来收购,果农自愿早采的几率极低。
所以说早采不在于种植的人而在于收购的人,只是那些想获高利的客商,提早的到田间去找果,果农是被动的愿意早采,而非主动,就是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
当然在这中间,也不能说种植户没责任,他们没有坚守对糖度的要求。但是果农的心态也能想明白,像在烟台的这些果农,一年的花销都指望这几亩的秋月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管理,为了是什么?就是为了多卖点钱。这个时候有些果商找来愿意出高价收果,我想如果是你,反正早卖晚卖都是卖,早卖了还能避免未知的价格变动,也会想早早的把钱抓到手里。
另外据了解,今年的早采情况并也不是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在我们倡导下,果农逐渐注重了提高果品的品质,早采的问题相比前两年要少很多。所以说果农早采是扰乱了市场的主要原因,这样理由有所牵强,关键是个别果商在这里面干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罢了。
什么原因呢?
一是面积加大产量增加,秋月梨火了以后,这几年全国能种植梨的地区,基本也都发展种植起秋月梨来,面积加大同时产量也在增多,那么市场上就涌现出不少品质参差不齐的秋月梨,这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是最坏的以假乱真,用风水梨代替秋月梨,糊弄消费者, 刚开始秋月梨的收购价是五六块钱,风水梨的收购价只有两块左右,消费者又无法辨别出来。一些小的客商就昧着良心开始以假乱真,直接包进礼盒销售。另外还有一些外地低品种秋月梨拉到烟台,冒充烟台本地秋月梨,以次充好。这些都是对市场影响极坏,试想消费者本来是抱着秋月梨的美名购买品尝,结果吃到了假的秋月梨,后果可想而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复购率,可能还不止他自己不购买了,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下去,那消费者都不买了,商贩还收货吗?到最后留下来的就是秋月梨的臭名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导致秋月梨收购价格下降的原因,就是果个太大,以至于让客商对于撑破袋的秋月梨都不愿意要,就算要也压低价格。看到这,有人该说,净胡说八道吧!以往谁不知道果个越大卖钱越多,怎么到你这还成了影响果价的原因了。唉!事实确实如此,以往这个时间秋月梨高价走货量大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赶上中秋节前上市,大家走亲送礼,礼盒包装很是畅销。但随着果农追求高效益,进行摸药膨大处理,让秋月梨的果个都大到130以上,2斤多的重量,并且影响口感。如此大的果个不仅装进礼盒费劲,同时也增加的客商的成本。试想下,像一盒秋月梨礼盒是固定的售价,放进去6个110左右的成本,明显低于130以上的收购成本,果商又不是傻子,果太大我就不要,不然就降价,其中原由一讲就明。我想未来不抹药膨大的、原滋原味的秋月梨会更受市场的青睐。
综观今年秋月梨的市场乱象,让小编对明年的秋月梨市场也愈加担忧起来!
第一种担忧:可能会有不少果农效仿进行激进的早采行为!为啥?此期没卖上高价的部分果农,心里都不平衡,为啥我坚持的品质,提高糖度不早采,到头来竟然卖不过早采的园。就像前期不测糖的秋月梨能卖到4.8元左右一斤,而现在糖度12-15以上的只能卖到3元左右,甚至有的收购点对13-15的糖度出价两元以下,低于12糖只在一元左右,前后价格落差很大,确实让咱果农心里难以接受。另外一点糖度是怎么来的,无非就是肥料管理的投入,当果农都卖不上钱的时候,可能会减少的肥料施入,那糖度提高更难了,这样就进入没糖度低价格的恶性循环里。
所以为了秋月梨的健康发展,为了咱果农能够长远获利,我劝果农朋友千万不要为了一时之利效仿早采,只有保住了品质,保住了秋月梨的美名,未来才能给我们带来长久而稳定的利润,如果大家都想早采,那秋月梨可就真完了!同时也呼吁客商朋友们,不要抱着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赚钱要细水长流。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可能,大家都经受了市场的拷打,明年会更重视品质的要求,来共同维护秋月梨的美名。
第二种担忧:现在秋月梨的市场乱象,让客户对后期的价格反弹并不看好。那这种低迷的市场行情,可能会对第二年行情产生惯性影响。但是只要咱果农坚守品质,多出优质好吃的秋月梨,相信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后市一定能卖个好价格。
最后我们要呼吁秋月梨各个产业链的从业者,所有的生意都不是一锤子买卖,信任是需要长时间的建立起来,我们只有共同努力,坚决抵制破坏秋月梨的发展行为,树立起正确的果品价值导向,把秋月梨这个产业往健康的道路上做大,做强,才能让秋月梨成为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利润来源。
文/杨琳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