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前 预 习
一、作品梗概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不曾存在过一位名叫布菲的人,稿件便被退了回去。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一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慷慨kāng kǎi: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废墟xū: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tān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呼啸xiào: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
溜达:散步,闲走。
琢磨zuó mo:思索,考虑。
微薄bó:微小单薄。
流淌tǎng:液体流动。
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páo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guǎ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二、主题概述
课文叙述了一位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种树,使一个荒凉之地变成了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的故事,赞颂了这位牧羊人执着的人生追求和勤劳善良、忠厚淳朴的高尚品格。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20):记叙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21):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四、鉴赏品读
1.课文第①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体现了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轻轻地”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体现出他的专注和认真。
5.文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6.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7.“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8.“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 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9.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略
第二题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十分认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第三题
课文通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在荒漠中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第四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