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来说,当年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线路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随着战局的变化不断演化而来,也就是红军且战且退的历史痕迹。
这就客观上要求红军的撤退路线一定是人烟稀少的地域,也就是国民党政权统治的薄弱环节,正是因为人烟稀少,才会在后来给红军带来意想不到的灭顶之灾。
茫茫草地危机四伏在遵义会议上,*在周总理王稼祥等人的力挺之下,重新回到红军的指挥中枢,这才把中国革命带进新的发展时期。
在*的指挥下,红军接连取得胜利,扭转了颓废局面。
比如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征服乌江金沙江,这才把几十万尾追其后国民党重兵给甩掉,来到了纵横300多公里的松潘草地。
1935年的8月间,中央红军在毛尔盖聚集,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川西北大草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松潘湿地。然而彼时的红军对这片草地缺乏认识,不知道这里居然是危机四伏。
不过想想也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的是敌人的飞机大炮枪林弹雨,而现在面对的仅仅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地,思想上就难免有些松懈。
在中央红军仅剩的三万人马来说,既然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能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绝地重生,能够翻过白雪皑皑人迹罕见的雪山,眼前的这片草地应该也不在话下。
然而叫人想不到的是,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在这松潘草地大打折扣,因为人们见到的画境是,很多的红军战士居然悄无声息被大草地给吞噬,形势十分严重。
更为危险的是,看到身边的战士陷入危机,战友们自然会伸出援手相救。但问题是就连救援的战友也一同陷入沼泽地,难以自拔。
看到这种情景,*紧急叫停过草地的行军计划,而是派出经验丰富熟悉当地情况的侦查员前往探路,以免大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
斗争经验丰富的侦查员们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长长的树枝,开始往草地进发,几天后侦察员回来报告,别看这松潘草地看起来水草旺盛一片祥和,草底下却是暗藏*机。
这种*机并不是敌人的枪林弹雨,而是来自草地下面的大片的沼泽地。人一旦陷进去,越是挣扎陷进去就越快,最后就是悄无声息,妥妥的灭顶之灾。
侦查员们带回来几位当地的老乡,这才弄清楚松潘草地的基本情况,并探索出可行有效的行走线路,这就是越是草木旺盛的地方危险就越大,草木枯萎的地方却很安全。
就是凭借着这样浅显的认知,中央红军经历半个月的艰难跋涉,这才顺利走过危机四伏的松潘大草原,一路北上来到陕甘宁边区,也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人们开始在红军长征路途建立红色革命纪念活动。而治理松潘草地便成为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改善松潘的自然环境进而发展当地的经济。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松潘草地处于三江源,这里暗河纵横水流滞缓,进而形成大量的沼泽,水草旺盛形成草甸,这就是吞噬很多红军战士生命的无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