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勤。王老凭着一股钻劲,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陆续编撰了《南郭寺艺文录》、《飞将李广》、《才女苏葱》、《华夏赵氏》、《陇上巾帼春秋》等几十万字的历史文学著作。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天水日报》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刊发六、七百篇反映秦州乡土文化的文章。出版了《秦州春秋》和《天水人文》两本约百万字的巨著。其论文《赵充国屯田十二策》选入《“三农问题”论坛》一书,受到甘肃省人民政府“三农”办公室、省劳动就业促进中心、省劳动资源开发研究会的奖励并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军旅作家杨闻宇评价他是“寥廓天幕上不会轻易熄灭的星辰”。
四、事勤。上世纪九十年代,知识渊博的王老被聘为市政协文史委文史编辑,参编《天水名人》一书。该书编辑结束后,天水历史文化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一直保持到他退休之后。他曾对我说:“我原来从事的工作就是抄抄写写的秘书工作,退休以后,自己觉得要利用自己的特长,要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此就开始了在我的家乡秦州区进行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写作。”他先后被天水师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被赤壁文学院诗词楹联研究所聘为终身研究员,被中国史料学会聘为两任理事;担任天水市周易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文学专业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诗词学会会员、天水戏曲协会副秘书长、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水市“秦州小曲”原生态传承保护协会顾问等社会兼职。
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厦,是无数像王老一样勤奋的人逐渐建起来的。他们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他们积小成大,集腋成裘,把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个高峰。时至今日,“四勤”的精神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充分挖掘和光大地方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思想成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时代精神,激励后人,增强文化价值自信,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我们的文化建设者应当进一步强化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一样,是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力量,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信仰体系,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要地。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制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和浮躁之气,切实改变文化发展中的奢华之风。在解决城市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和各种价值断裂问题上,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只有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地创造有民族风格、接地气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创造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大众服务,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才能彻底消除浮华文化的危害,才能守住核心价值的高地,提振民族的“精气神”。中国社会也才能在更深层上践行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