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东山将来会建高铁吗,海拉尔高铁站位置图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2-11-24 14:42:08

自行车是上世纪当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海拉尔东山将来会建高铁吗,海拉尔高铁站位置图(5)

1965年,新左旗首次动员民工修建沙巴垫河桥引道,图中是民工用土篮挑土的情景

交通兴,百业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呼伦贝尔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路不通、道难行、交不便、通不畅”的局面转变成今天“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面。一幅幅繁忙的交通场景,映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呼伦贝尔交通的发展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93公里,且大多数是利用草原自然路和东北沦陷时期修建的旧路基,经行车碾压、养护提高而形成的,晴通雨阻,通行十分困难。到197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62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倍,但既无一级公路,更无高速公路,公路交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公路交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公路建设成就辉煌,令人振奋。随着海拉尔至拉布大林等15条高等级公路,尤其是绥满高速阿荣旗至海拉尔段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截至2017年,基本形成4条高速、5条国道、9条省道为骨架的“四横三纵、十四出口”国省干线公路网格局。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2883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7公里,一级公路777公里,二级公路2137公里,三级公路4364公里,四级公路20360公里,等外路694公里。全市公路路网密度达到11.3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走远路还要背上干粮。家住鄂温克旗的郭灵芝说:“早年间从鄂温克旗巴镇到海拉尔根本没有客车,只有拉煤的马车。我们来海拉尔,都是走路,大约需要2个小时。”

海拉尔东山将来会建高铁吗,海拉尔高铁站位置图(6)

公交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交通工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开始全面的经济建设,工业也开始起步,有了解放牌汽车。海拉尔于1958年引进了2辆公交车,始发站是三角地,终点站在建设乡,3站以内票价5分钱。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重要的出行工具,那个时候自行车就相当于十几年前的汽车,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逐渐多起来,但那时普通人并不容易买到,需要托人才买得到。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工薪族月薪只有四五十元,不吃不喝攒钱半辈子,也买不起一辆轿车。进入新时代后,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国产到进口,各品牌的汽车4s店陆续落户呼伦贝尔,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6.8万辆,其中,汽车有41.9万辆,摩托车4.4万辆。

海拉尔东山将来会建高铁吗,海拉尔高铁站位置图(7)

G10高速博克图路段

代步工具的变迁,书写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如今,可提供人们选择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绿色出行的观念正在兴起。很多有车一族开始选择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骑共享单车、步行的人开始增多。很多电子软件可以时时查看自己行走的“步数”,人们以自己每日步行的距离远、时间长为炫耀的资本,开始自愿回归这种原始的健康出行方式。

从简陋的绿皮火车到舒适的空调列车

深绿色的车身、低廉的票价、拥挤的车厢、可以上下开启的窗户、缓缓后移的风景……很多人对火车的认识,最早都源于绿皮火车。绿皮火车虽然无法与如今动车、高铁相提并论,但绿皮火车作为一个交通时代的重要符号,深深地刻录在几代人的记忆中。

20世纪,绿皮火车里经常可见紧张激烈的牌局和热火朝天的对话,那熟悉的“啤酒饮料矿泉水,瓜子花生八宝粥”“来,腿收一下”,回想起来依旧让人记忆深刻。海拉尔区一酒行的70后老板张志军回忆,第一次乘坐火车是5岁时从鄂伦春旗的小二沟老家去加格达奇的舅舅家探亲。那时的火车票还是硬纸壳材质的。“妈妈嘱咐我,她带的东西多,走得慢,让我先上车占个座位。谁想下车的人太多,我挤不上去,后来妈妈把我从开着的窗户塞了进去。”张志军笑着说。

海拉尔东山将来会建高铁吗,海拉尔高铁站位置图(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