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是地级市吗,为什么灵宝市不是县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2-11-26 01:21:16

灵宝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关。春秋初属虢,关西属秦。晋灭虢,关东属晋。秦置桃林县。三国时属魏,仍名恒农郡、恒农县,领县仍旧。晋复名弘农,属司洲,领弘农、陕、宜阳、渑池、华阴六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入弘农县,属虢州(治新在卢氏)。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更名虢郡,废鼎州。
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六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为灵宝县,属陕州。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省灵宝入陕县,至元八年(1271年)夏置灵宝属陕州。至元十年(1273年)灵宝地域有灵、阌二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灵宝、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阌乡县治移至唐湖城旧址。清灵宝阌乡属陕州。中华民国初年属河南省豫西道。民国22年(1933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阌乡初属陕州专区。1952年4月,陕州专区撤销后,属洛阳专区。1954年6月,灵宝、阌乡合县,仍名灵宝县,治所灵宝旧城。1959年移治虢略镇。1986年撤销洛阳专区,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灵宝属三门峡管辖。1993年5月,国务院决定撤销灵宝县,设立灵宝市。

四、义马市

灵宝市是地级市吗,为什么灵宝市不是县(5)

义马市名来自义马村名。义马村原名艺麻村,村东地种麻甚多,称东麻地,艺麻村因麻而得名。传说洪水淹到老槐树时,有三匹白马迎洪水而上,化作三条白龙,逼河水退回,保住了村庄。以后又传说为“义马救村”,人们在树下建白龙庙祭祀槐神,村名也由这时起逐渐演变为义马。艺麻村名渐被取代。

义马市隋以前属新安县辖区,县城治所在中心市区西南部下石河村一带。

新安始置县于秦,历汉、晋、南北朝、隋各代。

北魏孝文帝孝昌三年(527年)置西新安。

隋大业元年(605年),以西新安划入渑池县所辖,渑池县治所遂移驻新安故城。大业十二年(616年)渑池县移治大坞城,后新安故城为新安驿。

明清时期,属渑池县。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马市分属于渑池县第三区(区政府设笃忠)和第四区(区政府设仁村)。

1951年,渑池县增设千秋为第七区,辖义马市全部地区。

1981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义马矿区设立义马市,由洛阳行署代管。

1986年,洛阳行署撤销,义马市归三门峡市代管。

五、渑池县

灵宝市是地级市吗,为什么灵宝市不是县(6)

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虢、属郑。战国时韩灭郑,渑池属韩。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今县城西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

秦时置黾池县,属三川郡。西汉黾池亦名彭池,属弘农郡。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属恒农郡。晋代属弘农郡。北魏置渑池郡,辖俱利、北渑池和西新安3县。置恒农郡,辖崤县,领有今县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阳郡,以西新安县归属之,也领有今县东部。东魏置金门郡(后改宜阳郡),辖南渑池县,领有今县南一部分。西魏恒农郡下,复置渑池县。北周时,渑池县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后改洛水县),沿革为今宜阳县。

隋初渑池县属熊州,大业二年(606年)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又改属宜阳郡。唐初在渑池境内置谷州,辖渑池等3县。贞观三年(629年)更县名为“天池”,移治双桥镇(即今县治)。显庆二年(657年)废谷州,天池改属洛州(后为河南府)。

五代时复渑池之名,属京西河南府。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属河南府(后改中京金昌府),兴定元年(1217年),渑池改置韶州,辖永宁、宜阳、沔池、利津4县,其中后2县均在今县境内。元代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后改属陕州。

明、清属河南府。明代县名亦称“沔池”。

民国时期渑池先后隶属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5年2月,成立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豫西二专区。1947年8月,成立渑池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太岳区第五专区。1948年3月,渑池获得彻底解放,改属豫西一专区,又改属七专区、三专区。1949年3月,属河南省陕州行政公署。1952年归洛阳行政专员公署。1986年4月归三门峡市管辖。

六、卢氏县

灵宝市是地级市吗,为什么灵宝市不是县(7)

卢氏县如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距今已有2104年的历史。有关县名来历的不少史料均与卢熬有关。“卢熬在秦为博士”。县名“卢氏”系因秦博士卢熬避秦乱于此,在此炼丹修道(县城东4公里处伏虎山上有卢熬洞遗址),扑灭瘟疫,救治一方百姓,死后人们以为他得道成仙,汉建县城时以其姓氏为县名,以资纪念,一直沿用至今。另有因山而名一说。《开山图》载:“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
我们祖先在卢氏这块土地上生活劳动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到十万年以前。在横涧乡锄钩峪发现古人牙齿和头盖骨化石,系更新新世晚期智人化石,证明卢氏为智人发祥地之一,早在十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县内出土的石刀、石犁、石斧等文物,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而仰韶、裴里岗、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许多陶器和陶片,则进一步说明卢氏文化至少起源于五千年以前,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卢氏在为商夏莘川地,西周属北虢。公元前665年晋灭北虢后归晋。前403年韩、赵、魏分晋后卢氏归韩。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卢氏县。三国属魏,西晋归上洛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归属更换频繁。南北朝北魏时,卢氏归恒农郡(郡治在今三门峡),隋属弘农郡(郡治在今灵宝县城北)。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置虢郡于卢氏,辖卢氏、弘农、桃林三县,属虢州(州治在今灵宝县城)。唐贞观八年(634年)徙郡治于弘农,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南阳府嵩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归陕州,属河南府(今洛阳)。清属陕州。民国17年(1928年)直属河南省。民国20年(1931年)属陕州十一区专员公署。1946年9月,属中共豫陕鄂边区党委四地委。1947年8月属第一专署。10月,三川、栾川、陶湾、庙子四镇划归新设的栾川县。1948年5月属陕南军区第一军分区,1949年10月,原属灵宝县的官道口街北半部(以干河渠为界)和百间房、秋凉河、南岭3个村归卢氏县。1952年4月8日陕、洛二行署合并,归洛阳专员公署。1986年4月,三门峡市升级为省辖市,卢氏属之至今,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