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传奇的村庄
........................................................
在中国北方黄河与无定河交汇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古老而传奇的村庄——高杰村。村庄四周群山环抱,各个山头之间高低起伏,仿佛一朵正在绽放着的莲花,秀气而美丽,古老的村庄就坐落在这花蕊之上。
......................................................
(一)书香门第垂青史
高杰村从明末至清朝的几百年间,一直是黄河沿岸著名的文化圣地。全村大多居户不但是书香门第功名世家,而且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
追本溯源,高杰村白氏家族清涧第一世祖白斌,从米脂来清涧先定居白家老庄。第三世有兄弟三人:白秦、白乃、白祥。三弟白祥“四世后屯田靖边,世为靖人。”白秦、白乃兄弟俩永驻清涧,七世后人才辈出,至清末总计全族科取学士五百多人,其中各级行政官员七十余人,尤为称道的是,两兄弟后人仕途有着惊人的相似:白秦的八世孙白壁登明隆庆丁卯科举人,任山西绛州知州;白乃的六世孙白宗舜登明万历丁酉科举人,任山西蒲州知州。自白壁、白宗舜两人登科之后,他们的后人各七世相继登科。白秦之后有祖孙三翰林的佳话,白乃之后有兄弟三举人的美谈;白秦的十一世孙白乃祯,由翰林院庶吉士,为癸卯科顺天正主考,白乃的十二世孙“白子云由翰林院庶吉士为庚子科北闱试官。故“白草一里后九甲”三世后,一直有“两门对峙,双凤齐飞”之说。
白氏家族的子孙们世代耕读,创家立业,人丁兴旺,在清涧置买了不少田产。高杰村是“白草一里后九甲”九世孙白慧元置买,他的五个儿子,也就是人们称为“老五门”的兄弟五人,在明万历年间,才正式定居此地。在白氏兄弟来此之前,高杰村原名高家村,村里居住的大多是高姓,曹姓人家。自“老五门”兄弟定居于此后,子孙们:“人才辈出”。故到白氏十三世清雍正年间,这里白氏家族的后人们将高家村的“家”改为“杰”,更名为“高杰村”。也就在同一时期将户籍“白草一里后九甲”的“后”字,嫌其不雅改为“又”字,称“白草一里又九甲”。
高杰村白氏家族的创始人白慧元(1600-1638),字超想,号次如,明万历廿八年四月十四,生于清涧,白宗舜次子。少时颖异,文思敏捷,熟读经史,精于易学,体貌魁伟,目光如炬,性情豪迈,豪放不羁。崇祯三年(1630)中举,遂以天下为己任,旋出潼关,抵开封,渡黄河至临清,遍历华嵩海岱。时付诗抒怀,有《道途小咏》行世。七年(1634)中进士,翌年授任丘知县。任丘靠近京都,京机福地,有权势者甚多,赴任后,其廉以持己,不避权贵,修城筑堤,民感于心。九年(1636),清兵犯境,邻壤多陷,慧元岿然不惧,率众固守,待敌临近,躬擐甲胄,跃马出击,斩获甚多。次年春,内擢京师,因素不枉法徇情,阉宫深恨,捏罪陷害,矫诏罢捕,囚禁任丘。十一年十一月,清兵再度犯境,任丘百姓请愿,力挺慧元复出抗清,朝廷准其“戴罪立功”,慧元慨然应允“吾家世受国恩,唯有与城共存亡。”随率众及家丁死守孤城,数次击退攻城,终因寡不敌众守城遂破,慧元奋不顾身,冒死*敌,身负重伤,为国殉难。年仅38岁。其子白羽宸,在积尸中寻得遗骸,扶柩归葬,十五年十二月(1643.1)平冤昭雪,旌表为忠烈,追赠河南按察司佥事,其子弟兄五人被誉为五桂。
兄弟五人皆有功名,长兄白羽宸,明崇祯庠生,敕赠文林郎;二弟白补宸,清康熙乙酉年举人;三弟白鳌宸,清顺治戊子年拔贡;四弟白寿宸,顺治甲午年经元;五弟白延宸,顺治朝岁贡。
老大门白羽宸长子白玠,字介玉,号圁滨。性豪爽,有丰采,幼以能文著称。清康熙五年(1666)中举,九年(1670)举进士,授龙溪(今福建龙海)知县。父丧服阕后,补石城(今广东河源)县令,治县有方擢升晋宁(今云南晋宁)知州,赴任途经粤西,中瘴疠而亡,年仅43岁。仲子白琬清朝岁贡生授长安县训导,次子白璟,字景玉,深通歧黄,每遇奇症,治之多愈,被褒为韩康再生。
老二门白补宸(1618-1689)字衮五,号慈庵,其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康熙八年(1669)中举,授三原教谕,勤于训课,曾代理县政,深得民心,二十一年升宁夏教授。白补宸的五个儿子又先后登科:长子白旋,字睿玉,号碧斋,清康熙朝岁贡,敕封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桐城县令,升象州(今广西象州)知州,赴任途中遭人暗算殉职;二弟白珏,康熙朝岁贡,三弟白班,字文玉,号淡海,其个性奇异,跅弛跌宕,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拔贡授高陵教谕。称病不就,绝意仕途,广交学士,深得江苏巡抚于准器重,拟聘不就,与著名作家方苞结为挚友,去世后方苞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四弟白珂,康熙丁卯年经魁,授蒲城县教谕,五弟白玖,康熙朝岁贡,授耀县教谕,后升四道江知州。因为他们继“老五门”之后,又一个五兄弟先后登科,故人称“小五门”。
“老二门”尤为显贵者是白旋之子白子云。子云(1664-1737)字仲杰,号希斋,天资英敏“为文淹精,经术湛深”,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于乡,五十一年(1712)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检讨,参与篡修三朝国史,均成书。五十九年(1720)任北京顺天府乡试主考,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康熙的60岁生日大典时,圣旨敕授为文林郎,这位“学通载籍,历受三代皇帝宠信,有前七步八斗之才,四库五车之学”,故进入仕途后,大多时日生活在宫中,直至乾隆九年,在朝中度过32载后的花甲之年才辞官还乡。令人们敬重的老二门白氏十四世孙白士锦、白士铠、白士镛兄弟三在乾隆年间先后中举,三子登科后被人们传为佳话,当时陕西的按察使秦承恩亲笔为他们题赠了“三子登科”的匾额。
“老三门”白鳌宸,清顺治戊子年拔贡,授广西平乐府通判,育有三子,长子白琯,清朝拔贡,仲子白璥,清朝增生,三子白瑱,清朝岁贡生,授兴安训导。
“老四门”白寿宸,清顺治甲午年经元,虽然仕途并不顺随,但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深通五经,曾致力于程朱理学研究,能诗善书,工草书师宗二王,一生著作甚多,有《五经抄》《四书参疑》《性理释略》《太极图解》《西铭解》《离*解》《春秋集注》《评释杜诗》和《松盟稿》等十多种。他的八世孙白雍煕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白雍煕长子白家驹,1926年投身革命,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抗日战争期间在云贵川等地从事地质调查,撰写了不少地质报告,编撰有90余万字的《第七次中国矿业纪要》,对祖国的地矿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地质学家。
老五门白延宸,清朝岁贡生,授奉安县训导。
高杰村白氏家族,不止“老五门”和“小五门”兄弟有功名,从明崇祯庚午年至清光绪甲辰年,共计十三世约三百多年间,竟出了二百六十多个科取学士。在如此众多的人才中,曾出现过从宫廷到地方的各级行政官员四十余人,其中皇帝圣旨褒扬和敕命封赠者十三人。
(二)铁骨丹心写春秋
民主革命时期,高杰村白氏家族的中坚人士扛起革命义旗,为新中国的建立呕心沥血。同盟会会员,早期省立第二师范学子白雍熙于1920年创办高杰村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清涧县第二高级小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列主义创建党团组织,培养和造就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他们中间有的不仅经历了民主革命的洗礼,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白明善(陕北特委委员)白雪山(红二支队支队长)王巨德(红二支队支队长)唐洪澄(原陕西省委副*)白如冰(原山东省委*)白栋材(原江西省委*)白治民(原福建省长,中组部常务副部长)白寿康(少将原第二炮兵学院政委)白向银(原建材部副部长)白家驹(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张子良(原林业部部长助理)白浩然(原核工业部第三研究所所长,党委副*)白炳勋(原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白志勋周总理秘书(原吉林市常委、组织部长)白峰(原甘肃省财政厅党组副*、副厅长)等。
1927年,高杰村创办了清涧最早的女子学校,新文化新思想像一股强烈的春风荡涤着封建残余的污泥浊水,妇女解放,追求进步,冲破封建枷锁,投身革命。上世纪三十年代,高杰村女校学生白茜,白凤悟等十女子,远离家门,参加了游击队,人称十姊妹,成为陕北革命史上最早参加红军队伍的巾帼英雄。他们是白茜(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劳动部保险局副局长)白国英(原新疆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妇联党组副*、副主任)白烈飞(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白凌云(原北京市东城区纪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锋悟(原陕西省妇联主任,八大代表)白守春(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刘锦如(白振纪遗孀,原哈尔滨市卫生局副局长)白云凡、白洁、白怀英等十人。
高杰村的村史,是一部血泪史,仅民主革命时期就有四十多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更让人痛惜的是多名精英被国民党残忍*害。
白明善(1897-1932),字乐亭,自幼苦读,长于书法,青少年时期就接受马列主义,是早期陕北共产党的*之一,1924年参加共进社,同年加入共产党,1925年夏,党组织委派赴上海大学深造,在瞿秋白、恽代英等同志的熏陶下,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6年秋,赴广州黄埔军校从事宣传工作(现在黄埔军校门前花岗岩墙上的教职工名单赫然在列)。1927年10月,回清涧同唐澎、李象九、谢子长一道发动了清涧起义,向国民党打响了西北第一枪。1929年5月,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榆林红石峡会议,纠正了杨国栋的右倾错误,选举刘志丹为陕北特委军委*。他先后担任绥德、米脂、府谷县委*,1931年3月,因叛徒告密在清涧县城被捕,狱中受尽酷刑折磨,三上绞架视死如归。1932年1月21日,在榆林城南门外英勇就义,年仅35岁。
白自强(1902-1934)乳名周元,字子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自强和胞弟自成,堂弟自立相继考入杨林中学就读,被誉为“清涧三白”,在校期间由李子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列主义参加闹学潮。胞弟白自成,酷爱文学,是当年文学研究会的积极分子,1925年冬与白超然一同介绍谢子长加入中国共产党。榆中毕业的白自强辗转横山清涧等地任教,1927年春,调任清涧第一高小校长,创建党组织,组织学生参加清涧起义,1934年春,谢子长奉北方局之命回陕北工作,途径高杰村深居白家,自强妥为保护,热情款待,并筹措经费予以资助。同年6月22日晚在家召开党员会议时,因敌对分子告密,随即被捕,29日英勇就义,年仅32岁。
白自立(1905-1930),幼年失怙,在伯父的照应下完成学业。1925年在榆林中学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结合时局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6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为五期学员。随后党组织派遣到国民军张发奎、高桂滋部从事兵运活动,1927年10月参加清涧起义,韩城改编后,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一支队5队队长,翌年春,奉命抵达安徽,配合魏野畴策动阜阳暴动,暴动失败,魏野畴牺牲。1930年秋,赴河南参与发动南阳起义,失利被捕,同年7月24日,在沁阳县城南英勇就义,年仅25岁。
白守春(1918-1936)女,自幼勤劳倔强,乐于助人。1934年投身革命,翌年加入共产党。其乔装潜伏,传递情报,肩抗背负,为红军运送物资,并动员爱人参加革命。1936年6月15日,身怀有孕的白守春在执行任务中,被驻守县城的高建白旅抓捕,连续3天,频繁审讯,备受酷刑,她守口如瓶,坚定不二。敌人无奈将婆家一家五口与她一起惨*,守春年仅18岁。
抚今追昔缅怀先烈、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正是这些革命先驱的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