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北山的传说,榆中县北山原始历史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2-11-26 06:26:25

天池峡村,又名黑池沟村,是榆中县清水驿乡北部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北山黑池沟河口处,距榆中县城东北15公里,原地名是以黑池沟河命名的,是榆中县一处古老的地名。

黑池沟河是苑川河右岸的一大支流,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326.5平方公里,源于北山贡井乡的吕家岘,西南流汇集了贡井、鲁家沟、中连川、韦营、清水驿等乡黄土丘陵区沟壑的盐碱泉水及暴雨径流,至黑池沟口汇合,在西南至东古城入苑川河。由于流域地处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的干旱山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在1650毫米以上。所以,平时沟里流出来的少量的泉水,盐碱含量非常高,既不适宜人畜饮用,也不适宜农田灌溉。只有夏秋季节下暴雨时汇集的洪水才可以灌溉,澄清后人畜口饮用。

传说,在黑池沟沟口处的猪头山下,有一神泉,泉水清澈甘甜,常年流水很旺。因沟里流出来的都是咸水,只有这眼泉水甘甜,给人们带来了福祉,被当地人称为神泉。泉水流到了黑池沟河边的一个池塘,因在神泉旁边有一特大的黑色石头,所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叫黑池,把这条河叫黑池沟河,也称黑池沟。而黑池沟村,还有一个地名,叫天池峡。为何有这么漂亮的一个地名呢?这要讲一个天池峡水库的故事。

黑池沟河,虽然平时只有少量的盐碱流水,但下暴雨时,却有很大的洪水。据有关资料记载,最大洪峰流量为564立方米/秒。其中1929年8月的一次暴雨,使许多坡耕地变成小沟槽,大量农作物被冲走。兴修水利是解决这一地区干旱问题的唯一途径,如果能拦截黑池沟的洪水浇灌田地则是化害为利功在千秋的大举措,这个设想在火热的年代被匆忙地付诸实施了。

1958年,榆中县(时属定西专区)委遵照“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水利方针,从尽快改变干旱面貌的愿望出发,决定在黑池沟建一座水库,黑池沟水库工程委员会随之成立,水库由定西专署水利局和榆中县水利局共同勘测,按50年一遇洪水量设计,坝高40米、长250米,设计库容1500万立方米。

同年5月1日,黑池沟水库开工建设,有来自县直机关的40多名干部及清水驿、甘草店、三角城、夏官营等10多个乡的4000多名民工,还有十几名来自上海等地的技术人员进驻工地。当时,甘肃省委副*强自修视察时提议将黑池沟改名为天池峡。工地上实行24小时三班倒作业,最多时人数达10000人。经过一年五个月的苦战,1959年10月,水库终于竣工,开始蓄水。1966年续建溢洪道,其他设施也逐步完工。水库蓄满后,水深一般在3至4米,水面宽约500米,水上溯到大沟的旱家岭和兰家沟的黑石头湾子,水面呈巨大的Y型,纵深达5000多米,可浇灌天池峡、太子营、东古城等村的耕地6000多亩。但平时盐碱性较大,洪水注入后,才适宜浇地。天池峡水库的建成,使黑池沟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宏大景观。天热时,水库边的水性好的大人与孩子们在水库里尽情畅游,还有人放羊皮筏子运输粮食等。

1972年,我跟随母亲到天池峡村探亲时,于夏天和冬天,两次到天池峡水库看风景,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我来说,还是非常壮观。其间,由于坝体与山*接处出现裂缝,管理部门曾组织人工灌注泥浆修补,对水库进行了加固。

由于当初设计建水库时,对流域内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洪水含了泥沙量大的问题预算不够,设计不合理,只经历15年时间,水库就于1974年因泥沙淤满而报废。然而,上天并没有就此放过人类的鲁莽。1986年6月25日晚,北山地区突降暴雨,巨大的山洪向天池峡大坝涌来。随着一声轰响,这座成千上万人费尽移山心力建成的当时全兰州市最大、被称为“天池”的水库就此土崩瓦解,成为废墟。

今天只能看见干旱皴裂的河床、石块砌筑的溢洪道、残存的坝体和孤零零破裂的涵洞口,还有水库大坝决口处的残缺水泥块上的一颗水泥塑的五角星。这些残留在黑池沟口的建筑遗物,在无力地述说着那段已被岁月湮没的沧桑往事。

2019年9月22日下午的秋阳下,当我伫立在天池峡水库决口处的沟底,看到此处的一切,想到的不仅仅是日月的沧桑,先辈们的艰辛,更有很乱很乱的思绪。

尽管天池峡村地名仍然存在,但已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而黑池沟,古老的地名,和黑池沟河一样,悠然存留在榆中广阔的北山,存留在苑川河的上游。

□李新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