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京汉铁路黄河大桥卫星示意图。
其实,这纯属臆想。京汉铁路从哪里过黄河,完全是当时的修建技术和地质条件决定的。开封段的黄河,土质沙松,地上河发育,清代就屡出险工,被称为黄河的“豆腐腰”,而郑州邙山与平原交界点地质稳定,是建桥的优势所在。
陇海铁路的前身是汴洛铁路,铁路串起了两大古都开封和洛阳,之后也延伸到了西安,黄河沿线三大古都实现一线牵,彼时的郑州还没被考古发现成为商都。南北两大铁路线,本意均是连接京汉、汴洛等大城市,不料郑州中了大奖。
悠悠数千年,不起眼的邙山,沉默地塑造着一个个传奇,屡屡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成为郑州城市史不可或缺的大角色。
所谓“地理决定历史”,在郑州几乎上演到了极致。
◆从水陆到空港,郑州成为现代综合枢纽
一百年后的21世纪,高铁大发展又为郑州送来了“加速包”,这时的工程技术早已让穿山越河不成问题,郑州一步迈入“米字形”高铁新时代。
△郑州米字型高铁示意图
这还不够!未来的想象空间早已不在陆地,而是天空。于是“天地之中”的地理优势再度凸显,郑州航空港横空出世。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让郑州尽情起舞。
即使放眼世界的城市发展史,郑州也是独具魅力的一个。
从水路枢纽到铁路枢纽,再到空港枢纽,郑州的枢纽地位贯穿古今,成为闪耀在黄河中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郑州商城遗址。王羿 摄影
(三)商
◆商都郑州以“商”为名
郑州是商代早期的都城,这是现代考古的共识。商汤灭夏建毫都,开启商王朝盛世,而商的兴起,绕不开一个先祖王亥。
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他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久而久之,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被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
△郑州商城遗址。王羿 摄影
“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使商代商品贸易发达。王孝通所著《中国商业史》就写道:“商代以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为四海,四海之货皆于中土交易。”
◆春秋郑国保障商人权益,贸易自由活跃
春秋时期的郑国,地理位置正处于交通枢纽之上,是各方诸侯来往的必经之地,有着良好的商业发展客观条件。
郑国最早是在今陕西华县东,是郑桓公的封地。公元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迁徙其民到今天新郑溱水、洧水之间。
据说,郑桓公东迁之时,与商人同行,并立有盟约。《左传》记录的大意是: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搞强买强卖,更不会强抢你的货物,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物,我也不会过问。
发展民营经济,保护商人利益,成为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离桓公建国过去260多年后,郑国为相的子产依然坚守这个原则,市场上公平交易,鲜有欺诈,留下了“子产为相,市不豫贾”的美谈。郑国受益于此国富民强,成为“千乘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