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老街。王羿 摄影
商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国家责任。郑国商人弦高,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在国家危难之时便挺身而出,留下了假装犒师智退秦军的精彩故事。
在他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正要去袭击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从隋唐到宋元,大运河畔郑州繁华
虽然后来“重农抑商”成为后世国家治理的主要理念,但郑州的商业只要有机会便会顺势而起。北宋时期,郑州被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之一,商业高度发达,经济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隋河宋肆春景。张丛博摄影
作为大运河的枢纽之地,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各式船只,也带动了两岸酒楼、商铺、驿馆的繁华。2013年4月出土“重见天日”的郑州惠济桥,桥面上两道深达5公分的车辙印,便是运河繁华的见证。
△惠济桥。王羿 摄影
《荥泽县志》中也有记载:“惠济桥,在县东八里许。昔贾鲁河经流其下,今河徙而南,止存石桥,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贸迁多会于此”,并有“地钟人文萃物华”之美誉。由此可知,附近商业贸易的发达。
◆明清“河洛康家”闪耀豫商智慧
巩义的河洛一带,曾是商贾聚集之地,尤以兴盛明清数百年的河洛康家为代表。康家先祖于洛河边经营小饭铺起步,以水运为基础的商业和以土地为根本的农业相结合。门前伊洛河为中心纽带,通过上溯、下行,勾连洛水、黄河,外销棉、粮、布等货来构建商业网络。
△河洛汇流。王羿 摄影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至今闪耀着豫商的大智慧。
◆铁路枢纽成就二七商圈,中原商战开启新商业时代
清末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郑州迎来新机遇,并很快被辟为商埠,火车站附近的德化街成为郑州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二七商圈迅速崛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中原商战闻名全国,“顾客是上帝”,亚细亚革了当时传统商业和消费者之间地位不平等的命,开启了中国商业新时代。
(四)从历史走向未来
郑州由商人而建,因商贸而兴。
“商”字早已融入到郑州的基因里,商业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渗透到社会领域,在春秋时期缔造了自由烂漫的郑风个性,及至今天依然影响着郑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