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由穆青、冯健、周原三人合作的长篇通讯《县委*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了社论。
长篇通讯的播发,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震撼了中华大地,感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灵。
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与自然灾害顽强拼搏的事迹,激发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决心。
引发了全国学习焦裕禄的热潮,成千上万的人到兰考参观学习,焦裕禄的名字也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如今,《县委*的榜样一一焦裕禄》长篇通讯登上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
兰考,因“焦裕禄”,这个名字人尽皆知。
但作为县名,“兰考”其实还很新!
兰考,因“焦裕禄”,这个名字人尽皆知。
但作为县名,“兰考”其实还很新!
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两县各取一字,取名“兰考”。
但是,“兰封”将近1000年,“考城”则将近2000年。
兰考,地名之错综复杂,令人惊叹。
历史上“曾用名”太多了:户牖、仪邑、东昏、东明、戴国、谷县、济阳、甾县、考城、仪封、兰阳等。
这些地名都大有来头:“兰阳”是宋真宗起的,“考城”是东汉章帝起的,“东昏”则是秦始皇起的。
说来很有意思,“东昏”这个名源自一场雾霾,你没想到吧。
当年秦始皇东巡,走到兰考西部,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雾霾,大雾弥漫,看不清道路,使人心中很生气,下令赐其地名“东昏”。
王莽掌权后,嫌这名儿不好听,改为“东明”,后来这个地名送给了邻县,后来东明又划归山东了。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东封泰山,路过东明县杨岗。
杨岗背坡兰草繁殖,芳香异常,地方罕见,当地人献上瑞草,于是易杨岗为兰岗。而当时乡民多居于岗南,故称其地为兰阳。
东汉建初八年(83年),汉章帝东巡陈留,取“昭光烈考武皇”之意,改甾县为考城县。因秦末其地多灾故称甾(zaī)县。
这是汉章帝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刘秀。刘秀出生在今兰考东北的济阳县,据说他出生当年,“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天将夫子为木铎在兰考的历史地名中,最值得研究的是“仪封”,这个地名与“万世师表”孔子有关。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第三》
兰考县仪封乡南,一座文化公园安宁静谧。
公园门内,一块大石上刻着“封人请见夫子处”的红色大字,进了公园,“请见亭”、“请见碑”、“请见书院”和孔子造像错落有致,可以说是一座“请见”主题公园。
“仪封人”,当时是卫国的一个掌管封疆的官员,他要求见到孔子。
但他又担心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所以就说“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凡是君子到我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口气很大,但很有底气,说明他也是一位不凡之人。
结果,孔门弟子们如他所愿,为他引见了孔子。
这个人单独跟孔子进行了面谈,大概时间也不短。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记录。
他出来后就对孔门弟子们感叹道:“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诸位不必担心,你们的老师孔圣人之道是不会丧亡的,你们“学而优则仕”的抱负也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虽然天下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很久了,但是上天安排了你们的老师孔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了。”
木铎,即以木为舌的大铃,外部为铜质,可以舌摇击铜面而发声,与以铜为舌、多用于战场的金铎同属铎的一种,用于传播消息。
该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天官小宰》中“徇以木铎”。
东汉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因古时木铎多用于文教政令场合,所以其就成为教化与警示的象征,之后又演变成以文受人,弘道授业的师者形象。
这就是借仪封长官之口,说明孔子是上天派来宣传文教之人,是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时代的授业师者。
因为“封人”用来赞誉孔子,“木铎”一词,后来有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以匡天下”的象征物。
摇动木铎,巡行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与古代新闻发布与采集形制很相似,因此木铎又在现代成为新闻事业的象征。
1929年,上海《申报》悬赏征求报纸商标,最终选定采用“木铎”。
此后,“木铎”成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的传统意象。而中国教育工会的会徽、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也都是“木铎”。
古老的仪邑,后来也因“封人”的缘故,成为仪封乡。
后来黄河改道流经豫东,仪封一带“大河经行”,城池、房舍一次次被淤埋。
金大正九年(公元1232年),“割考、襄(今睢县)、东明三邑地”,设立仪封县。
清代仪封县与兰阳县合并,称为兰仪县,后为避“溥仪”讳,更名为兰封县。
1938年5月,在此爆发了“兰封会战”。
中国军队12个师的豫东兵团在薛岳指挥下,在兰封地区对日军孤军深入的土肥原贤二部,2万人的进攻作战。这次会战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在围歼方案面临失败的情况下,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意图以此阻滞日军进攻。
然而黄河大水的泛滥,对河南、安徽、江苏等地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无数老百姓死于洪灾,数千万亩田地被毁,酿成了一场惨剧。
还有一次人为改道是在北宋末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南下,在豫北李固渡扒开黄河大堤。
从此黄河改道东流,从此给豫东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受害最重的,是兰考一带。
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黄河在阳武县(今原阳县西)王村决口,改道流经兰考,夺济水入渤海。
自此到1949年,有文字记载的决口泛滥就达143次,其中大的改道8次。
两淹兰阳、三淹仪封、六淹考城。旧志记载,“每逢夏秋,城郭淹没,县治屡屡被迫搬迁,民鲜定居也”。
兰考错综复杂的地名背后,是一部灾难深重的血泪史。
黄河多次的肆虐,造成兰考“三害”:风沙、内涝、盐碱。
焦裕禄在兰考47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