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黄河河道的变迁
四、东汉末年,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月,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以通(河南)粮道。”曹操在淇门附近用淇河水,把互不相连的白沟与清河连接了起来,运河初步形成,但没有现在的卫河长也不叫“卫河”。这时候的运河包括白沟与清河两部分,不包括上游的清水。
卫河因白沟而生。
五、晋代时期,将清水从入黄河改为会淇水入白沟。这样,清水、白沟与清河连接到了一起,卫河基本形成。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句丽的需要,“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是为“永济渠”。
永济渠是在曹操旧渠的基础上并利用部分禹贡黄河的老河道建成的。
永济渠引沁水往南与黄河贯通,北分沁水一部分通过长明沟(即后来的小丹河、运粮河)、吴泽坡(在今获嘉县境)与清水相连,再经汲县流到宿胥故渎(今浚县新镇堤壕村)。
杨广又在淇门开挖新渠引水向东北流去,往下与白沟相接在汤阴县五陵古镇处得九河之故道。
永济渠从卫辉、滑县、黎阳、汤阴、内黄、魏(今大名西)、馆陶、临清、清河、武城、长河(今德州)、东光、南皮、清池(今沧县东南)等地至今天津附近,再向西北行,最后到达涿郡所在地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隅)。
就这样,杨广把曹操以及晋朝留下的老运河进一步扩大为了沟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永济渠。古运河终于有了统一的名字“永济渠”。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杨广就是“永济渠之父”。
杨广开挖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
六、宋朝时期,古运河改名字了,叫“御河”,五陵古镇人现在还称呼“卫河”为“御河”呢。到了明清时期,古运河才改成今天的名字——卫河。
七、我们今天所说的卫河是指新乡合河镇至河北馆陶县秤沟湾的这一段永济渠河道,并不是指全部永济渠河道。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扩大卫河航运,公元1958年水利部批准开挖了共产主义渠。共产主义渠在汤阴县五陵古镇注入卫河,卫河水量大增,五陵卫河航运一度达到顶峰,河南省还以五陵古镇为中心分别修筑了汤五、濮五铁路,鹤壁、安阳出产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到五陵,然后再装船运往天津。但由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淤塞了河道,引黄济卫失败。至此,卫河航运基本全线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卫河开始经常断流。
八、公元2015年,永济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开始保护卫河沿岸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这样说:卫河就是黄河“滚”出来的,黄河才是真正的“卫河之母”。
黄河史研究专家、历史地理知名学者邹逸麟曾言:历史上的黄河,北至天津,南至苏皖,这片广阔的区域基本上被黄河扫射了一遍。
黄河在华北平原“打滚”的同时也消灭了许多古河流。
今天山东境内的黄河河道,大多数就是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后夺取古济水的河道形成的。济南、济宁就是古济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历史印痕。
山海经图中的古漯(ta)河与古济水
在中原大地上消失的古河流还有一条——古漯(ta)河。
古*载:古漯(ta)河,古时黄河的一支流。其故道自河南(今河北)涉县分出,行今黄河之北,经河北而入山东,于今黄河之南,东流入海。
古漯(ta)河因河道屡有变迁,文献上记载时有不同,旧迹今已不存。
《胡渭禹贡锥》记载:“以今与地言之,浚县、滑县、开州、清丰、观城、濮州、范县、朝城、莘县、堂邑、聊城、清平、博平、禹城、临邑、济阳、章丘、邹平、齐东、青城、高苑诸州县界中,皆古漯水之所经,自宋世河决商胡,朝城流约,而旧迹之存者鲜矣。”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古漯(ta)河湮没得没了踪影。但历史的云烟总会给我们留下蛛丝马迹,在五陵古镇的北边不远有两个村庄叫:水塔河与旱塔河。“塔河”与“漯(ta)河”同音;涉县在汤阴县五陵古镇西边,距离也并不遥远,而且从《山海经》古地图上看古漯(ta)河完全有可能经过五陵古镇的塔河村。
那么,这个“塔河”是不是就是“漯(ta)河”呢?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汤阴县五陵古镇就是禹贡大河西岸的一个古河口。很久以前,从太行山脚下流出的众多的河流,如古淇河和古漯(ta)河在这里交织汇集,然后注入禹贡黄河。一天,黄河忽然打了个滚儿跑了。没了母亲河的滋养,时间长了,这些河流慢慢儿的就消失在了历史的云烟中。
今天五陵古镇西北门外纵横的沟壑,似乎可以为我们说明这一点。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20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