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救护专家解宜兴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大鲵育种繁殖过程。
红网时刻新闻8月10日讯(记者 汪衡 实习生 赵倩男 通讯员 刘琛智)“娃娃鱼,学名大鲵,又被称为珍贵的‘活化石’和‘行走的水质检测器’。”8月1日至8月7日,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在指导教师彭向训和杜丘老师带领下,对张家界大鲵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为小水电完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专业建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调研亿年“活化石”大鲵保护的现状和主要措施,实践团前往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调研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内大鲵繁衍情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救护专家解宜兴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大鲵形态详细介绍大鲵育种繁殖过程,同时就保护大鲵所面临的非法捕捞、野外放流、遗传衰退、水利设施阻断迁徙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目前,国家大鲵保护中心有将近3万多尾不同年龄段的大鲵生活繁衍,为大鲵的野外放流以及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解宜兴告诉实践团一行,目前,他们在不断探索“仿生态”技术等新型保护技术救护繁育大鲵,为依法救护、保护、开发和利用大鲵自然资源持续助力。
长潭河水电站负责人为实践团介绍电站基本情况。
实践团成员还先后前往了白马泉、金鞭溪等大鲵曾出现流域,实地调研当地地形地貌环境,了解野生大鲵栖息地生态环境,为后续调研提供专业支持。
水利工程乃百年大计,为调研农村小水电对于大鲵生态保护的影响,实践团深入张家界大鲵自然生态保护区,前往长潭河水电站、关门岩反调节水电站和贺龙水电站等地,实地调研水电站关停后生态环境恢复情况。
同时就农村小水电绿色改造现状、如何更好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方面内容,实践团与各个水电站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提出了不定期对库区浮渣打捞、开展河道保洁、坚持下泄科学的生态流量并增设拦污栅、拦污排等设施等建议,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库区水生物及大鲵保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