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精神是什么的总和,企业精神怎么形成的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4-19 00:18:11

企业精神是什么的总和,企业精神怎么形成的(1)

| 编辑:稀饭

| 图片:网络

| 文章来源:原创


企业文化结构(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

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即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形态。

二、企业文化结构的层次

企业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的(或称浅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1、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2、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企业行为文化。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那么企业行为文化可称为企业文化的幔层,或称为第二层,即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主要分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企业员工行为。

3、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包括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组织。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

上述三者,构成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卓越的企业总是经常用适应企业目标的企业组织结构去迎接未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

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企业的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

4、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称为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企业精神是什么的总和,企业精神怎么形成的(2)


企业物质文化

一、什么是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是指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相对核心层而言,它是容易看见、容易改变的,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企业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组织创造的组织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优秀的组织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组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二、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

2、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产品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物质文化就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以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到的物质形态来反映出企业的精神面貌。如金色拱门标志的麦当劳,以其标准化的生态作为其物质的核心内容。

三、企业物质文化小例

公司的工作环境,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

冷色调或暖色调的装修(最典型的麦当劳的红黄二色,因为是红灯和黄灯的颜色让人看到就会潜意识的停步。)有没有茶水间、休息室等等。

公司的规章制度也是一个方面,比如日企里面就规定得相当严格,见了上级要鞠躬,上班必须关手机,统一穿制服,上班时间不准喧哗等等。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美国企业,上班时间分成几批,按照实际需要设计;边工作可以边抬杠;可以吃东西;可以将私人电话;可以穿吊带衫迷你裙。

公司的商标、产品包装也是属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的。

企业精神是什么的总和,企业精神怎么形成的(3)


行为文化(behavioral culture)

一、什么是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

二、行为文化的形成途径

价值观管理

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他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对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行为上表现出来。具有合理的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制度化管理

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严格完善的制度建设,用完善的制度去规范人的行为,才有可能形成统一的行为文化。

习惯养成

习惯对于特定行为方式的熟练化和自动化,可以不假思索地去践行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中,依靠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修炼,这是符合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和前提。

三、行为文化的意义

行为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它是通过人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的有形文化,既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即习惯性定势的风俗构成的文化层它包括活动规范和行为方式,体现在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中。当人们按照社会风俗践行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某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倾向。只有人的行为层面表现出约定俗成的特点之后,文化建设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在企业文化结构中,行为文化处于幔层(第二层),是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企业经营风格、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集体行为,企业领导的行为,企业先进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

企业精神是什么的总和,企业精神怎么形成的(4)


企业制度文化

一、什么是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在企业中,企业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部分,它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物的形式所构成。同时,企业制度文化的中介性,还表现在它是精神和物质的中介。制度文化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由于制度文化的这种中介的固定、传递功能,它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企业制度文化的规范性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

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

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1.企业领导体制

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包括正式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组织。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上述三者,构成企业的制度文化。

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企业的领导制度,受生产力和文化的双重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领导体制,反映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卓越的企业家就应当善于建立统一、协调、通常的企业制度文化,特别是统一、协调、通常的企业领导体制。

2.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那么组织机构就是这个有机体的骨骼。因此,组织机构是否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组织机构。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的不仅是企业制度文化中的领导体制,而且,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环境、企业目标、企业生产技术及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等也是重要因素。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在探讨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组织文化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企业的组织文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般不从个体方面看问题,而是把什么都看成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相应的管理网络和管理艺术。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己,是自我管理;所为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家庭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教化管理。修身和安人是相互沟通的。

3.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三、企业制度文化的性质

1.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知道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卓越的企业总是经常用适应企业目标的企业组织结构去迎接未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

2.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

3.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存在前提,一定的物质文化之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组织机构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如果企业组织结构不先进,那么无论怎样试图调整,这个管理机构的活动也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有科学根据的组织结构,在减少与管理有关的消耗的同时,能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应变能力,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这些组织结构的质量及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及时的履行管理职能。正确处理企业制度文化和其他企业文化的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4.管理组织结构直接依赖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职能的特点,使管理组织结构尽可能有助于实现由相应的单位和在各项制度规定中固定下来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完全能够构造一个所有管理功能相互联系的正式模型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文化,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

5.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要求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制度文化还要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劳动环境和生产的产品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没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科学的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的约束,任何企业是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产品的。

6.企业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精神风貌是否高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

根据科学原理构建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能够保证系统高效率的发挥作用并使系统得到发展的潜力。那些在自身运动中已经落后了的,已经多少觉察到不能满足管理对象需要的组织结构则可能成为系统的严重障碍。为了保证企业运营各子系统经常保持协调一致,必需经常改变组织机构以适应之。

四、企业制度文化的作用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企业精神文化的根本保证。企业精神所倡导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必须依靠制度的保证去实现,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使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

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作为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企业制度文化能够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所有企业都是有企业文化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探讨这个企业的制度建设,只能是一种空洞的、不真实的主观臆想。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的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由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缓慢的。任何企业文化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领导者一旦确认倡导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宣传教育的同时,便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新的企业文化。

五、对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1.制度建设同精神文化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精神文化相一致的制度文化能够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反之,同精神文化相背离的制度文化则减弱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因此,制度文化的诊断、提炼和创新,都要以企业精神、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充分体现企业理念。

企业制度归根结蒂受价值理念的驱动与制约。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制订和修改制度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只有认为制订或修改制度有价值时,企业才会去制订或修改该项制度。至于价值何在、价值大小,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这些认知与理解同样也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一个构成部分。由于不同企业对制度认知和理解的不同,会使完全相同的制度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也是企业价值理念使然。

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审视各种制度是否是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为基础、是否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由于制度是一个企业基本观念的体现,反映了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制约的。

并非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增强企业向上精神、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管理制度,才能构成企业文化的组成内容。因此,我们判断一条规章制度是不是企业所需要、一条规章制度是不是需要调整乃至摒弃,标准只有一个,即该制度是否同我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相一致并能利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提升。  

2.制度建设与“以人为本”

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由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然而,管理制度要成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内容,还需要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得到员工认可”。任何人都不要将这个条件简单化。员工认可是管理制度上升为企业文化的必备步骤之一。把握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把握好制度文化效力点所在的问题,也就是把握好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有效结合的问题。把握好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一种基本的人性和人情观的问题。制度文化的效力点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灵。所以,要适当把握企业精神、价值观的 “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如何在保证制度顺畅执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弱人与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倡导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方式,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各项制度执行中的反馈意见,广泛接受企业员工和广大服务对象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及时做好有关制度的调整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开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让员工知情、参政、管事,使企(司)务公开工作更广泛、更及时和更深入人心,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实践制度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制度的调整、变革

制度化过程既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可能成为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制度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相对固化的过程。随着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人们在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时,又会倾向反对与现存制度相背的文化。这种现象一方面容易让企业拘泥于制度文化,而忽略企业的其他文化;另一方面又会让企业固守现存文化,抵制外在文化,从而很难实现吐旧纳新。制度化过程既能促使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行,也可能让企业走上按部就班的老路。

认识制度化过程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利弊,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保持清醒意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相对固化的制度给企业变革可能带来的阻力。企业变革前,我们要尽量预见变革后企业文化与现有制度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以便策划制度变革的有效方法,在企业变革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制度变革;企业变革后,我们要密切关注原有制度对新文化的负面影响,做到及时纠正、调整。

4.制度文化不是企业文化全部

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总和说”,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但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种表现形式,企业的内在精神,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制度来体现。

认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意义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制度的建设无疑是必要的,但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更不能迷信于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企业文化的其它部分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完善制度本身,而应同时强调制度的执行和调整,从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企业精神是什么的总和,企业精神怎么形成的(5)


企业精神文化(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culture)

一、什么是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集中体现在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文化代表着企业广大员工工作财富最大化方面的共同追求,因而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的激励功能。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作风、企业伦理准则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1.企业哲学。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提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企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2.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3.企业经营宗旨。是企业要达到或实现的最高目标和理想。

4.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

5.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指企业的生存价值、社会责任、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战略和经营思想。

6.企业作风。指企业员工对待工作的状态、情绪、信心、责任与习惯。

7.企业伦理准则。是有关忠实和公正,以及有关诸如社会期望、公平竞争、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消费者的自主权和在国内外原公司行为等多种方面的行为准则。

另外,在这7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还要形成企业的学习观、创新观、竞争观、人才观、服务观等,构成企业精神文化。

二、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公信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判断企业是否登上文化管理台阶的标准

1、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

文化管理认为,在人、财、物诸因素中,人是首要因素,人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对内,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虽然信息、财务、人力资源、安全、服务、技术等工作非常重要,但要靠人去驾驭、靠人去创造。所以,人应该成为企业家关注的中心,工作的重点。树立起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只有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才能齐心协力度过难关,企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企业与员工之间不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和金钱关系,而且也是共同的创造者。所以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尽量创造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得到满意的良好环境。促使员工创造出远远超越他们报酬的价值。文化管理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的主体是人,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焦点,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意义极为深远。

对外,要以用户(乘客)为中心,关心用户,时时处处为用户着想,树立“乘客就是上帝,乘客就是衣食父母”的观点和企业宗旨。企业全体员工要真正认识到,乘客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了解乘客的需求,满足乘客的愿望是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

2、下功夫培育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人的行为无不受观念和感情的驱使,只有员工群体协调一致的努力,企业才会赢得成功。协调一致的群体行为依赖于共同信守的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培育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登上文化管理台阶的基本标志。北京运通客运有限公司是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公益性城市公交企业,自1999年成立至今二年时间,企业总资产从当初的4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500万元,在这个创造过程中,靠的不是资金、设备、厂房,而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 “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创造业绩、体现价值”的共同价值观念。由于全体员工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创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仅用了二年多的时间,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见,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是凝聚人心、创造奇迹的关键所在。

3、企业制度与共同价值观协调一致

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员工来讲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与内在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群体价值观是否一致,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真正确立和文化管理的观念。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制度强化了不同的价值观。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强化“平庸”和“懒汉”的价值观。按劳报酬的分配制度强化了“进取”和“劳动”的价值观,真是泾渭分明。运通公司的目标责任制体现了创造业绩、追求卓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价值观。

4、管理重点由行为层转到观念层

无数客观事实证明,单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并不能换来高效率和创造性。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们的工作兴趣、工作热情、敬业等思想感情方面的因素对工作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要靠人类的脑力劳动来制造,而脑力劳动看不见,摸不着。科学管理依赖的对人的行为的严格控制,但无法适用于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因此,管理重点由行为层转到观念层是企业进入文化管理阶段的显著标志之一。管理重点的转移,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注重满足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鼓励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5、实行“育才型”领导

我们可以把领导方式分为三类,即师傅型、指挥型、育才型。前两类可统称为.英雄型,其特点是权利和责任高度集中,任何重要决策只由一人做出,不尊重下级的创造性和智慧,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关心下级的冷暖和成长。育才型的领导则实行分权管理,上下级共担责任,共同控制;尊重下级的创造性智慧,既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又关心下级积极性的发挥和思想能力的培养;干一切工作都依靠配合默契的团队,培养团队精神应成为领导者注意的焦点。运通公司的领导方式属于育才型,有严格的组织分工和目标责任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6、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巧妙结合

所谓硬管理是指执行规章制度,进行直接的外部监督以及外部命令等刚性管理。所谓软管理是指开展思想工作,培育共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柔性管理。科学管理主要靠硬管理,而文化管理则要求刚柔相济,软硬结合,共同价值观和规章制度都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制度和纪律是强制性的、硬的,但它们要靠企业精神和共同价值观来自觉的执行和遵守;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是非强制性的、软的,但其形成的群体压力和心理环境对员工的推动力是不可抗拒的、是硬的。特别是这种软环境的建立和维持,一点也离不开通过执行制度、进行奖惩等措施来强化。软环境保证硬管理,硬环境强化软管理,这就是软硬文化管理的辩证法。


这一天有你们真好,愿你们过得愉快!

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