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看通缩,长期看通胀
问题出在投资中存在着非市场化的行为。
资金不是流向市场需求,不是流向市场效率,更不是流向支持了85%就业收入的民企,而是流向修了又挖挖了又修的GDP任务指标。
GDP成了地方考核的指标,为了GDP而大量地上马长期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市场需求刺激出来的,当然也没什么效益,资金收不回来,一些项目还严重亏损;另一方面,长期项目主要由国企提纲,效率低,浪费大,批多少花多少,而长期项目又是异质的,投下去不见效益就形成负债,
房地产也一样,明明严重供过于求,为了支持地方财政,霸王硬上弓,还是高价土拍,从而带动了整个楼市涨价,涨到天价,终于掏空了老百姓的六个口袋,销量彻底萎缩了。这对土地财产和整体经济来说,是一个历史性转点。
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的通缩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是资源错配,货币供应没问题,是投资的国企不顾一切的资产扩张模式有问题,本来应该表现为通胀,却呈现出通缩的经济现象,这就成了一个难解的矛盾。
一方面要降息,修复企业的利润表与负债表,保证就业;否则经济不可能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补老百姓收入之不足,也要通过降息刺激消费,特别是大消费。相信,央妈大手笔降息的核心价值取向还是房地产。
另一方面,又必须消化掉高负债,必须实行经济强刺激政策,继续扩赤字率,继续保持货币宽松政策,继续加印货币,通过长期的通胀叠加,化解负债。化不掉,就是金融风险。
这种内在的矛盾,决定了中国式的通缩,并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的,而是无效的、异质化的投资,将大量的资金以负债的形式锁死了,整体经济表现为通缩,而超发的货币最终还是会引起通胀。
如果一连串降息的动作无效果,无法刺激出投资与消费时,通胀将以更高的量级表现出来,从现在房地产的局面看,这是早晚的事。
所以:短期看通缩,长期看通胀。
因为我们现在遭遇的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所引起的中国式生产过剩,外贸的复杂性,残酷地、过早地将这种内在的矛盾表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