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2)
父母都会很关心孩子的责任感,都希望孩子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希望孩子对他自己的事和行为有担当,做事有责任心。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希望通过日常琐事来找到让孩子有责任感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孩子,把你的手给我》P71
比如,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扫地、洗碗、洗自己的袜子和鞋子,学会做饭,要求自己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和书籍,自己准时起床吃早饭、自己上学等等。希望通过做这些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从而让孩子建立起责任感。很显然,一个什么都不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会有严重的依赖性,而不会有丝毫的责任心。可以看出,父母采取的方法上是对的。
但,总觉得哪儿有问题。。。按照那些做法,是否真的让孩子有责任感了?孩子真的能对自己的事负责了吗?他会准时起床、自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了吗?好像没有,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在为这些日常差事而争吵不休。
问题出在哪儿?
“责任不可以强加。”
“责任感只能从内心产生,由从家庭中和社区中吸取的价值观慢慢培养和指导。”——《孩子,把你的手给我》P71
通过书中这个观点,可以找到问题出在哪儿的答案: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上出了问题。
在让孩子做事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冲突和争吵,这让双方都很恼怒,通常都是孩子被强制要求完成了他不想完成的事。
孩子是被迫的,而责任是不可以强加的,结果是孩子虽然完成了事但却不能建立任何的责任感。父母想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不但劳而无功,还常常为此生气和愤怒。看来,是时候真正重新认识一下“责任感”了。
责任感的含义是什么?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
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
这是某百科上对责任感的解释。
简单挑里面的重点:责任感就是要自觉主动的做利己利人、利国家的事。
责任感来自哪里?
积极的价值观和愿意主动做事两者结合,才能产生好的责任感。
积极的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
要能自觉主动的做事,肯定不能被强迫做事;孩子觉得自己能够、或者可能可以完成的事,他才会主动去做;孩子知道虽然完不成,但依然不会被苛责,他才会主动去做事;孩子能从做事的过程中或者结果上,感受到收获或者成就感,他才会主动做事。
所以,责任感不可以强加;责任感只能来从他自己内心产生。
还要用原来的老方法来试图让孩子有责任感吗?我想不会了,因为那根本就是南辕北辙。
虽然,还没搞清楚如何正确的让孩子有责任感,
但,我会先停止原来的那些可笑的和错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