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节点:1840年之前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
·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 在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 清末的社会危机
•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 资产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 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 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中国
• 1825年,英国经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1836年,英国扬言要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
•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 中英《南京条约》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 中英《虎门条约》
• 中美《望厦条约》
• 中法《黄埔条约》
• 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8年,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 1860年,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
•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 1885年,中法《中法新约》
•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1年,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 不平等条约
• 割地
•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 1849年,葡萄牙武力侵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中葡友好通商条约》
•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
•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
• 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让7万平方公里
•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 辽东半岛由中国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实际割让台湾及澎湖等各附属岛屿
• 23年间,俄国共侵占150多万平方公里
• 赔款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中向英赔款2100万元
• 广州赎城费600万元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 中日甲午战争
• 赔款日本2亿两
• 赎辽费3000万两
• 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
• 合计23150万两
• 辛丑条约
• 清政府向各国共计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9.82亿两,各地赔款2000万两
• 屠*
• 1894年日本制造旅顺大屠*,4天屠*2万余人
•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于北京庄王府*害义和团1700多人
• 1900年,俄国入侵东北,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 劫掠破坏
• 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劫掠
· 政治控制
• 控制中国内政
• 《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操纵中国外交
• 享有领事裁判权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 把持中国海关
• 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扶植、收买代理人
· 经济掠夺
•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 1842年《南京条约》开发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为通商口岸
• 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 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 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喀什噶尔
•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 1842年《南京条约》
•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 1858年《天津条约》
• 协定关税成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 对华倾销商品
• 开端:鸦片战争
• 直到19世纪末,鸦片占据进口货物的重要地位
• 对华资本输出
• 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95年以前外资工厂约100多家,《马关条约》签订后,由日本开始,各国援例进行,1895年-1913年,新建外资厂矿130家
•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 形成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 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并以关税、盐税担保
• 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
• 1845年英国开办“丽如银行”
• 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
· 文化渗透
• 宗教渗透和侵略
•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 基督教开办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
•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 资本-帝国主义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 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 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 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工人阶级
•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 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 主要由*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 资产阶级
•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 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民族矛盾)
• 次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阶级矛盾)
• 关系
•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 当外国侵略者同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 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 两大历史任务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 区别
• 前者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 后者要改变中国近代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与状况,着重解决生产力问题
• 联系
•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节: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 1841 年,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海龄以身殉国
• 甲午战争: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以身殉国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 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 民族意识的觉醒
• 林则徐:
•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2)1839 年,组织翻译了《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
• 魏源:
• (1)1843 年,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
• (2)《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严复:
• (1)1895 年,严复在《救亡决 论》一文中提出了“救亡”的口号。
• (2)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 (3)严复疾呼,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