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精神解读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5-03 08:56:59

两会精神解读,(1)

2024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对话》栏目组特邀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央视财经特聘专家白重恩,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韩保江三位经济学家一同对话,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一同参与对话的,还有《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田科武、《企业观察报》副总编辑肖强、新浪财经总编辑李兀。


01

务实进取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主持人:三位嘉宾,请你们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来形容一下今年的“两会”感受。


余淼杰: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第一是“准”,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第二是“真”,比如准备保证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在5%左右,我觉得这真实反映了现在经济增速的潜力;第三是“实”,总理的工作报告从十个方面展开,切实地把握了政策的落地。


白重恩:我想用两个词,一是“务实”,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情况的分析非常务实,尤其是对所面临的挑战说得非常清楚,不规避。二是“进取”,尽管面临很多挑战,但是仍然定下了进取的目标。


韩保江:“积极理性”,这也是我很理性的一个认识。


主持人:三位媒体嘉宾,今年的“两会”给你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田科武:我最关注的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ChatGPT和Sora横空出世,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关注数字经济的热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我觉得抓住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任务。


肖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讲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我觉得现在重要的抓手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对这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很多企业都在积极行动,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李兀:我觉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特点就是切实。第一大部分的重要工作就切实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中观、微观行业,例如“低空经济”第一次进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主持人:我们做了一个词云图,来看哪些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有“发展”“提高”“信心”“建设”“创新”“改革”“保障”“推动”“全面”“完善”等。“发展”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其实不光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的频率最高,我们用人工智能梳理了从1978年到2024年这些年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发展”这个词出现频率的排名都很靠前。韩教授,为什么这个词在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出现的频率这么高?


韩保江:因为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前进的进程中,核心的动力就是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我国始终把发展作为硬道理,作为第一要务。


白重恩:中国现在也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如果在未来的数十年利用好发展的潜力,我们是有机会能走到最前沿的。


02

减税降费

保持发展信心

两会精神解读,(2)

主持人:在2024年,中国GDP的增长目标定在了5%左右。三位怎么看待这一目标?


韩保江:在这个目标确定之前,全球很多机构预测中国GDP的增长大概为4.6%。李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保持5%左右,这是积极进取的一种态度。


白重恩:从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来说,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潜力要高于5%。


余淼杰:我认为,中国GDP的增长今年有5.3%左右的潜力。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是5%,结果是5.2%。对比今年和去年的经济情况,今年的外需情况其实比去年要好。我认为今年外贸的总额可能比去年会稍微高,去年是41万亿,今年应该有42万亿左右。在外贸顺差上,大概今年还是能够保证6万亿左右。


主持人:我国发展过程当中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有解决办法吗?

韩保江:三年疫情真正的疮疤效应体现在消费者不敢消费上。如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保证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收入之源,只要老百姓有活干,就有信心。其次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上应向居民收入倾斜。一系列政策落实,老百姓的信心和企业家的信心都会恢复起来。刚才的热词里,除了发展就是改革。放权让利是我们几十年改革的经典方法和经验。中国社会是有活力的,关键是要把该放的放下去。


白重恩:未来可能有新的消费形式,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要鼓励更多人去挖掘消费者的新需求,进而创造出能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


余淼杰:对于拉动消费,我的核心观点是必须减税降费。要老百姓提升消费,必须提升老百姓的恒久收入水平,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今年“两会”上,我也提了建议,可以考虑提升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让收入比较低的老百姓少交税;对累进税制偏高的,可以降低一些。降费方面必须多一些,即制度性安排。比如从企业角度讲,其研发扣除可以更多,100%并不是顶格,可以125%甚至150%,换言之就是降低纳税总额。


韩保江:我觉得更要关注中国社会中相对收入低的群体。实际上,这次中央提出大规模消费品,又称设备更新与消耗品以旧换新,其着眼点就在于中下收入群体。要让全社会在享受福祉中激发消费信心,激发发展的动力。


白重恩:对于一些家庭的负担也应减轻。比如学前教育。如果加大在这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就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还可以减轻生育焦虑。


主持人:刚刚我们都关注到了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这让我想起个别国家的个别学者所持的一种观点——“中国经济顶峰论”。

余淼杰: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随着一个经济体规模的上升,其经济增速有所下降是正常的。而且,中国经济依然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比如202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30%。尽管现在保证5%的经济增速,但相对其他国家,5%依然是领头羊。


韩保江: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没有一个能解释得了中国发展之变。快速长个头的时期实际上已经结束了,现在进入了成熟的发展期。


03

把科技创新落实在生产力上

主持人:我们也通过人工智能梳理了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一些热词,有“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新能源车”“人工智能 ”“投资中国”“超长期国债”“新三样”“放心消费行动”等。“新质生产力”是大家格外关注的。


余淼杰: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只有高水平创新才能使新质生产力得以实现。*最近强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候,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够一哄而上。也就是说,每个地区应该找到自己的优势,要有异质性的发展。


主持人:白院长,怎么才能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在生产力上?


白重恩:这问题非常重要。想科技创新变成商业的成功,变成经济的推动力,就要给创新提供资源上的支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


有一些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很大,风险也大。而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对于支持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要大力发展支持创新的风险投资部门,因为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极其重要。现在,投入到风险投资里的资金并不够,大概90%来自政府的基金和国有企业。我国需要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风险基金里面支持创新。


主持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韩教授,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能和新质生产力更好地结合?


韩保江:新质生产力首先是先进生产力,需符合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因此需要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里的要件首先是财产关系,然后与财产关系相呼应的是分配关系。此外还需要在科技体制上改革,包括在科技投入和科技组织方面。


主持人:有人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是机会,也有人说它可能是个挑战。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白重恩:人工智能确实是很大的机会。除了通用人工智能之外,有一些专用的人工智能也需要利用好。过去一两年中,人们对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些突破很关注,但是我觉得仍然要重点考虑专用人工智能,两者不能偏废。


韩保江:人工智能会带来很多机遇,但是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也不可小觑。我觉得首先是不要怕它。当年火车出现的时候,赶牛车的人也觉得它是个怪物。


余淼杰:我认为人工智能或者人工智能 是一种机会,机会大于挑战,人工智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一些工种,但更多的是一种互补,人与人工智能协作有望产生“1 1>2”的创造效应。


04

树立信心

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两会精神解读,(3)

主持人:“信心”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位置靠前。白院长觉得信心源自哪里?


白重恩: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坚持这个方向,我国的发展就有更好的机会。回顾过去的45年,如果坚持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发展是硬道理,我国的发展就会好,这就是信心的重要来源。


余淼杰:我国有四大优势。一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现在是18.5万亿美元的总量,今后国内统一大市场一旦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将更好地体现;二是全产业链,41个大的产业门类,207个中等的产业门类,667个小型的产业门类完全齐备,中国是全球唯一具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三是人才优势,比如今年1170万的毕业生即将就业,此外还有海外的学者回国发展;四是体制机制优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每一个政策都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韩保江:最核心的还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始终坚定执行,毫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让我国最有效地集中了资源,广泛动员了社会,形成了难以用数量模型模拟的能量。这是中国最大的信心。


主持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措施,我们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专门成立了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的司局。白院长认为这些民营企业家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这种关注了吗?


白重恩:民营企业家非常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也很关注这些政策的落实。除了落实之外,我想舆论环境也特别重要。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更加宽容的舆论环境,可能信心就会更加充足。


主持人:东北地区振兴也需要有信心。东北地区的企业需要在哪些方面来提升信心?


余淼杰:首先是社会对东北的信心,这需要改善营商环境。只有营商环境改善了,投资才能过山海关。一般都以为东北只重视国有经济,其实现在辽宁特别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省委*和省长专门请企业家吃早茶。辽宁这段时间特别强调营商环境的改善,政务大厅上写了“用权不图好处,办事不用求人”。还有市民热线,有事通过12345反映,马上有人解决。我认为风清气正的环境正在形成,东北营商环境的改善已走到了全国前面。


主持人:最近我们看到《民营经济促进法》也在酝酿和起草过程当中,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迫切地写在法律当中?


韩保江:民营企业财产权如何更长久地严格有效保护的问题。从经济学来讲,产权是决定预期的最核心的变量。如果财产权没有相对更长期的保护,持有人不免总是担心今后会充公或是公私合营,持有人也就不可能持续把民营企业做大或做长久。这颗定心丸要把它真正吃下去,不能是权宜之计。《民营经济促进法》把理论上或政策上的安排法制化,这样民营经济才会考虑得更长远,更有信心。


白重恩:如果有人用不实之词污蔑某一个民营企业,就应该有法来管,应该坚决地抵制这样的不实污蔑行为,这可能是企业家特别关心的。

05

创新、国民共进

与政企沟通

主持人:接下来请我们的媒体从业者提问题。


李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且比较罕见地提到了很多具体的行业,如前沿新兴的氢能、新材料、创新药、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三位委员代表对创新性的行业有什么预判或期待?


韩保江:过去管得比较严格,现在就要放开。可能将来的很多限制都会随着新的科技时代的到来而放开,我国要适应新供给和新需求的需要。


余淼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认为各个地方应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比如东北现在正打造的4个万亿级的产业群。


白重恩:我们要不断地去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给科技人员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去推进最新的科技发展,创造新东西。有了新的科技发展才有这些新产业。


肖强:大家现在都关注“国民共进”,各位专家是否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会是下一步的重点?


白重恩:我的理解是“国民共进”不仅是混合所有制,它也可以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比如说太阳能电池,很多创新都来自民企,但是该行业的消纳能力不够,需要电网做很大的努力,而电网又属于国企。一个产业链的不同的环节,有的是国企,有的是民企,为了让整个产业链发展好,就需要国企和民企协同共进,这也超越了混合所有制的协同共进。


余淼杰:海外有观点认为中国是“国进民退”,这是有失偏颇的。2000年,国企当时占GDP的比重是三分之二,现在则是二分之一,因为民营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田科武:近年来,受到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影响,我国的民营经济活力有所下降。去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都反复强调要建立政府和企业的沟通机制。想请教几位专家,政府和企业应该围绕哪些方面的工作进行沟通?


余淼杰:在这方面早就做了大量的尝试。以辽宁为例,比如早餐会,民营企业家早餐会邀请了40多个头部的民营企业家,包括我们现在辽宁大学跟省工商联合作,请很多民营企业家一起来做问卷调查,探究民营经济的发展到底有哪些瓶颈。所有涉及的内容都可以谈,涵盖了不同的角度。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法制来保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