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入海口有一个神奇的小岛——崇明岛,它的面积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在我国的岛屿面积中排名第三,而且这里土地肥沃,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现在更被定位成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花钱在崇明岛买房子,以为能落个上海户口,可是等到房子下来的时候你才发现,房屋所在地却有可能赫然写着“江苏南通”的字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与内陆不同,崇明岛不是原始大陆漂移形成的,起初并不存在,因为这里是长江入海口,河水的流速会突然变缓,内陆河带来巨量的泥沙便在此处沉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座由泥沙冲刷出来的小岛便出现了,直至今日,崇明岛的面积依然在逐年增长。
唐代以前,长江口北嘴在如东,南嘴在南汇,两嘴距离150公里,呈开放的喇叭形,中间并没有任何像样的沙洲。
崇明岛最初形成于李渊开国时期,据《中国国土资源报》考证,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当时海中突然凭空出现了两个沙洲,不仔细看还以为是露出水面的礁石呢,谁能想到这就是中国第三岛崇明岛的雏形。
到了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沙洲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附近的渔民觉得这是个歇脚的好去处,一来二去,索性在此修建房屋住了下来。
而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之时,随着这里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便在西沙洲上设置了崇明镇,纳入朝廷的行政区划。
当然,民间关于崇明岛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第二代君主杨溥东游,见“崇明岛”后便将其设为“崇明镇”。取义:山大而高为“崇”、日月晴朗为“明”,释为:山高出水的明镜之地。
“崇明”一词到底何时由来已无确切考证,但是可见,“崇明”的叫法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到了宋朝,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崇明镇”被更名为“天赐场”,设监察司、提督司(管理)各一人。此时“天赐场”的主要用途就是晒盐。
到了元朝,崇明岛被更名为“崇明州”,元朝的一州和现在的一县差不多。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对崇明岛很有兴趣,多次到附近的海岸观赏,还对这座岛的不断生长啧啧称奇,御笔为其题名“东海瀛洲”。
古人迷信,也没学过地理,自然认为能够生长的岛必定有神明的庇佑,能够登岛的人也一定都会长生不老,皇帝自然是最希望自己寿与天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