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里列出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数据。
平均工资分成两大类统计,一是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二是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两者的平均工资相差很大且在任一地区均存在这样的情况。
比如,全国平均工资最高的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021年的平均工资为19.5万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10万元,前者比后者高出了95%,几乎翻了一倍;又比如,上海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19.2万元,私营单位为9.6万元,后者正好是前者的一半。
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平均收入较低的地方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山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8.2万元,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只能拿到4.6万元的平均工资,非私营单位高于私营单位78.3%。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平均工资存在差距很容易理解,可为什么同一地区不同性质单位的平均工资差距也那么大呢?哪些人在非私营单位工作,哪些人在私营单位工作?我们来讨论一下这几个问题。
非私营单位只包括体制内单位?“私营”给人的感觉是民企和外企,“私”的意思是私人所有,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私营单位好像仅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
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少,包括某些专家学者,在某乎平台上一位认证为经济学家的用户(名字就不说了)在文章中明确提到“非私营单位包括公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
虽然在表述中加了“等”,但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内容可以推断出在该经济学家的概念里城镇非私营单位就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而私营单位和私营企业完全一样,换言之,腾讯、阿里、京东等员工平均工资较高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以及众多外资企业在其概念里属于私营单位。
马老师曾经说过,“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这话可能存在误伤的嫌疑但有一定的道理,某乎上的这位认证为经济学家的作者在我看来名不副实,因为他连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基本概念都没弄明白。这种建立在错误认知上的结论怎么可能正确呢?不仅不正确还会误导受众群体。
每年发布的《统计年鉴》中虽没有明确为非私营单位下定义但从统计分项里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基本可以推断出来。
第一,机关事业单位不属于企业但属于非私营单位,公务员、医生、教师等吃财政饭的人员工资纳入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统计范畴内,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
第二,《统计年鉴》中的企业注册登记类型分成以下几类:
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