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和集体单位也能当成体制内单位,它们的工作人员属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员工,没什么好多解释的。
剩下的企业注册登记类型里有各种公司,有港澳台企业,还有外企,它们均不是体制内单位,企业最终受益人要么是国内自然人(私企),要么是境外人士(港澳台公司和外企)。看着像是私营单位,实际上在统计员工平均工资的时候算到了非私营单位里。
这意味着不仅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属于非私营单位员工,华为等业内有名的高收入私企同样是非私营单位,此外,平均工资向来处于较高水平的外企也是非私营单位。
总结一下,统计局公布的非私营单位包括了以下几类。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人上市公司、私人中大型企业、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
没想到有那么多非私营单位吧,那么哪些单位是私营单位呢?主要集中在内资私人企业里,从定义上来说一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的单位都属于私营单位。
比如,张三和李四设立了一家从事家政业务的A公司,张三持有A公司40%的股份、李四持有60%的股份,公司雇佣了20名职员。
A公司的投资人是张三和李四,两人是自然人(不是法人),A公司符合私营单位的定义,20名职员的工资统计在私营单位员工工资里。
如果A公司是一个投资平台情况就不一样了。
假设A公司投资设立B家政服务公司,20名职员是与B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他们的工资就得统计在非私营单位里了,为什么呢?
张三和李四投资设立A公司,A公司出资成立B公司,由此可知B公司的*是A公司,A公司是法人,不是自然人,不符合私营单位的定义,所以B公司属于非私营单位。
这个例子中的A公司是私营单位、B公司为非私营单位,但由于A公司的定位为投资平台,不做具体业务、不需要聘请员工,所以不存在私营单位员工,而具体做业务的B公司需要聘请员工,拥有非私营单位员工。
再总结一下,和某些经济学家认为的不同,私营单位和私企完全不同,中、大型私企基本上都不是私营单位,只有那些规模不大、持股情况简单(*都是自然人)的私企才是私营单位。此外,社会上众多的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也是私营单位。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为何各地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的平均工资远高于私营单位了吧?
非私营单位的员工为体制内工作者、国企员工、外企员工和中大型私企员工,这些都是令人向往的好单位、大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力、学历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平均工资自然也就高了。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46亿人左右,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7亿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没有公布,参照2020年的数据大约在1.7亿左右。
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就业人员不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私营单位职工以及农村就业人员占据了劳动人口的大头,他们的平均收入远低于非私营单位职工。
我们不否认劳动质量与数量在分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绝不能只追求效率、不管公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共同富裕”,要在分配上做改变,寻找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