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公里,县内20个乡镇均有分布。地质构造为侏罗系和三叠系岩层带,以鸡窝状形态分布,油层平均厚度10米左右,最厚层达37.4米,预测储量10亿吨以上。定边所在的陕甘宁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含气面积达4992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气层连通性好,压力稳定,属"干气"。
原盐是定边县传统的"老三宝"之一(其它两宝是皮毛和甘草)。是陕西唯一的原盐产生产基地。原盐开采一直是定边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原盐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部的盐场堡、白泥井、周台子等乡镇,共有大小盐胡14个,盐田总面积3400亩,预测储量6000万吨,已探明3292万吨,并形成每年产食盐10万吨的能力。
根据2012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的勘探普查,定边县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广、煤层厚、储量大,属于低灰、低磷、高发热量的煤,是良好的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预测储量400亿吨,开发潜力巨大。
此外,县内芒硝、硫酸镁、砂石、粘土等也较为丰富。
人口
1953年,定边县有20070户,101230人,人口密度为14人/平方
公里,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21.7‰。
1964年,定边县27095户,147395人,人口密度为21/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32.7‰。
1982年,定边县44167户,222594人,人口密度为3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为22.71‰。
1990年,定边县共55862户,264523人,人口密度38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是22.38‰。性别结构:男137140,占51.84%;女127383,占48.16%。民族结构:汉族263610人,占99.65%;各少数民族913人,占0.35%(其中回族891人、蒙古族12人、满族9人、藏族1人)。
2000年,定边县共70318户,290952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4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长率则降到6.11‰。民族结构:汉族289895人,占99.64%,各少数民族共1057人,占0.36%。
2010年,定边县总人口 33.4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34 万,占总人口的 83% 。县内有回、蒙、满、藏等少数民族 1321 人。
经济
2013年,面对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定边县主动作为,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特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0.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30.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4元。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发展百强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折叠
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余年间,农业一直是定边县国民经济的
基础和主体。在以农为主,林、牧、副并举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1957~1980年的20余年间,定边县从党政领导到农村社员,除春秋两季集中突击植树造林和零星种草以及正常的田间耕作、饲养放牧等活动外,劳动力主要是集中搞农田基本建设。
1958年起的"大跃进"、"大办农业"、"大办粮食",1964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到1976年县委提出"学大寨,赶志丹",一个又一个纯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既有一定的成效,又有不少失误。1976年"学大寨、赶志丹"运动中,县委提出"一反常态,紧急动员;二反常态,你追我赶;三反常态,持续大干"的口号,各社、队相应提出诸如"革命加拼命,要粮不要命"等更激进的口号。从50年代初开始,大搞植树造林,改良羊子品种,打井修地,改良土壤,建成基本农田80公顷,人均0.1公顷,每公顷产粮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70年代就改变吃粮靠返销的局面;杨井镇山根底村,土地宽广,历史上亩产只在20公斤~30公斤之间徘徊。
1976年以后,致力于农田基建,到1985年,已有基本农田133.33余公顷,人均0.133公顷,每公顷产粮超过250公斤,有的坝地可超双百。将2000多亩现耕地退耕还牧;武峁子乡进行旱地农田科学种植试验,颇有成效,创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科学种田的新路子。
1989年,定边县已有基本农田6666.6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其中水地4000多公顷;造林保存面积12万公顷,其中护田林网3333.33公顷;大家畜7万头,羊子33万只,其中细毛羊和白绒山羊15万只;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67万公顷,划管草原1.03万公顷。
2013年,全县支出各类涉农资金8.5亿元。播种农作物267万亩,粮食总产量29万吨,农业总产值27亿元,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全县发展地膜玉米42万亩、种薯示范30万亩;推广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40万亩、小杂粮15万亩;万亩旱地玉米和万亩水地玉米分别创全国、全省单产最高纪录。白泥井核心示范园区,以及7个省级、7个市级和20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益凸显。实施人工种草15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5亿元。新修基本粮田和改造中低产田3.46万亩,新建、加固淤地坝63座,治理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三年植绿大行动"深入推进,完成了城郊防护林带、县乡道路、樟子松基地等22个林业项目,造林面积12.16万亩。完成了6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了衣食梁移民社区一期主体工程。
折叠
工业
民国前期,手工业呈发展趋势,到民国后期,民国县政府忙于反共防共,镇区革命,根本顾及不了工业建设。而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定边县内,不仅原有的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兴办合作工业和公营工业,既有商户市民投资,也有国家机关投资,还有政府拨款。但所办的几家工厂,解放战争时破坏殆尽,所以,建国初期只有手工业生产。
从1954年起到1957年,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办起集体手工业工厂35家,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一家。1958年办国营工业企业5家,同时进行"工业升级",个体私营手工业被取缔,合作转集体,部分集体转为全民所有制。1978年以后,个体工业再次出现,手工业、轻工业、采矿工业、食品工业、电力工业等,门类较多。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51.3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3917万元,增长75.4倍。
2013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0亿元、增加值235亿元,分别增长5.9%、3%。油气产能建设持续增长,全县油气当量达到965万吨,原油产量达到861万吨,其中地方原油产量达到217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3亿立方米。众源绿能天然气存储调峰液化二期项目建成投运,新建改造天然气管网19.5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3620户,城区供气普及率达到42.6%。完成了盐化工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任务,新建改造盐硝田5600亩,生产原盐13.5万吨。全县风能和光伏发电量达到4.6亿度。工业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引进入区企业45家,启动建设23家,建成投产7家。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5家,新增个体工商户800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7%。
定边是国家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500兆瓦以上,平均风速在5-6米/秒以上,是陕西的两大风力资源富集区之一。光伏产业也是定边县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县域内年日照时间达2743小时,年平均辐射量达6000焦兆耳,是陕西省两大太阳能光伏发电资源富集区之一。
截止2013年底,风力发电方面,国电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繁食沟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国电草山梁49.5兆瓦风电项目、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张家山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华能新能源狼尔沟一、二期共18兆瓦分布式示范风电场项目等7个发电项目已并网,完成装机242兆瓦,累计发电12亿度;定边县太阳能光伏实现并网发电总计已达到150兆瓦,成为全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园。
交通
县内修筑汽车公路,最早是1941年,但那时并无汽车通行。而大力发展是在1953年以后。2000年底,已建成干线公路2条,县乡公路8条,县内通车里程达587公里,定边县30个乡镇均通公路,与邻省(区)各县公路畅通,客运货运方便。县乡公路427公里,334个行政村全部通车,通车里程达1848公里。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为骨架,连接县、乡、村的公路网络。
2010年,定边县县境内通车里程达19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5公里,国、省道246.5公里,县乡公路1570公里。完成货运量9710百吨,货运周转量656972百吨公里,客运量5989百人次,客运周转量561903百人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