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各地错综复杂的人口数据、耕地土质、农作物产量情况,非常复杂。对于以游牧起家的元朝来说,面对这些情况,也是头一回。我们以各地的农作物为例,由于各地的地形结构和气候完全不同,各地的农作物分为了大豆、高粱、水稻、小麦等等,多种多样,因此出现了五谷杂粮的说法。
各地的耕地,则分为了黑土地、沙土地、水浇地、梯田等10多个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耕地,还分为了甲乙丙丁等类型。依靠州县两级区划,根本指望不上,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问题很多,对于元朝并不合适。最后,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础上,结合了金国行尚书台的框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后,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甘肃行省、江浙行省等等。当时,元朝把苏南、浙江等地,划分到了一起。因此,江浙行省是全国十大行省中最富裕的,没有之一。早在宋朝统治时期,东南地区就是最富裕的。不过,元朝虽然设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的基本框架,但各方面的问题非常多。首先,各省的区划不合理,地方管理难度非常大。
其次,各地机构的结构粗犷,效率非常低。到了元朝统治末期,行省区划已经基本崩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础模式上,根据明朝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了各地区划。撤销了路一级的区划,形成了省、州府、县三级区划。这一区划模式非常经典,先后沿用了几百年。在此期间,还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的并立模式。
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时期,随着明朝的迁都,进一步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我国很多省份的大体区划,基本上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确立的,例如河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等。浙江省的区划形成以后,下辖了11个府,分别是: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温州府、处州府。
其中,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被称为下三府,其他8个府被称为上八府,宁波府则为上八府之首。当时,丽水被称为处州府,处州府下辖了丽水县、龙泉县、松阳县、缙云县、青田县、遂昌县、庆元县、宣平县、云和县、景宁县等10个县。17世纪中期,清朝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进一步调整了各省的区划。最后,形成了大清内陆18个省的区划。
在清朝统治时期,浙江各个府的区划出现了一定的调整,但并不是很大。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浙江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各地军阀反复争夺,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局势的稳定,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战后重建、恢复生产的阶段。
一系列的重要项目,陆续在浙江各地开始,在浙江各地设立了一系列的专区,例如金华专区、丽水专区等等。1949年,丽水专区设立以后,下辖了8个县,分别是:丽水县、云和县、松阳县、宣平县、龙泉县、缙云县、庆元县、景宁县。不过,丽水专区第一次设立以后,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952年,在浙江省新一轮的区划调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