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江南水乡,大家一定不陌生,“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就像 个悠远的梦境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令人难以割舍。 乌镇就是这样一个荡漾在小桥流水中的古朴小镇。
古语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乌镇就是如此, 它和大多数江南水乡小镇一样,所有的街道、民居都依河而建,街道与水道相间,街道之间有桥连接,而水道之间则是穿梭不息的乌篷船。然而,沿河的民居却有些不同,房子的一部分竟然是延伸到河面之上的,下面有木桩或者是石柱支撑在河床上,上面架以横梁,再盖上木板,这种特殊的水中建筑就是乌镇特有的“水阁”。
那么,最早的“水阁”是怎么造出来的呢?这还要从传说中的一场官司谈起。
从前,乌镇有一家门面很小的豆腐店,店里只能放下一架石磨和一口泡黄豆的水缸。于是,豆腐小店的老板一直盘算着要将店面扩大一些。为此,他认真考察了自己豆腐店周围的环境。他发现,店的前面是大街,无法伸展,而左右都是别人家的店铺,要想扩展是不可能。经过再三思量,他决定往后边的河面上发展。说干就干,豆腐店老板找了几个邻居帮忙,在店后的河床上打进几根木桩,再架上横梁,横梁上钉上几块木板。就这样,没几天工夫,一个水中的小阁楼浩好了。豆腐店老板把一些杂物放到阁楼里,前面的店堂只用来磨豆子、卖豆腐,这样一改造让豆腐店狭小的空间宽敞了不少。
周围的人看到豆腐信造出的“水阁”非常实用,就互相转告、议论,一时间,小镇里传得沸沸扬扬。很快,镇上的官差来了。原来,衙门老爷对豆腐馆这种“目无法纪”的行为非常气愤,限令他三天之内将水阁拆除。面对气势汹汹的官差,没见过大世面的豆腐信吓得不知所措,等回过神来,才想起找人帮忙出主意。
最后,他想到镇上有个贫困潦倒的秀才有点学问,就去我他商量对重。这个张秀才虽然穷,但是性格豪爽,为人正直。他听了豆腐馆的遭遇,也非常气愤, 决心一定要帮他讨个公道回来。于是,他就给豆腐倌写了张纸条,让他上堂时呈给衙门里的老爷看。
三天之后,官差果然来问罪了。到了大堂上,衙门老爷满脸怒色地责问为什么么不拆除水阁,豆腐倌壮者胆子拿出了秀才给他写的纸条。孰料,老爷看了纸条之后竟然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位官老爷为了自己方便,在街门前本来就狭窄的河面上建了一道石帮岸, 使这一带的河域只能单只船通过。相比之下,豆腐倌建“水阁”的水面却是非常宽敞,可以让五只船只并行无阻。这位官老爷才是侵占河面的始作俑者啊!那位秀才写的纸条正是:“民占官河,五船并行:官占官河,两船难行。谁碍交通?老爷自明。”官老爷自然无话可说了,只好放了豆腐倌。
自此之后,“水阁” 这种建筑样式在乌镇流行起来,逐渐成了小镇 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现在我们穿行于古老的小镇中,仍然可以见到很多依托河面而建的水阁。人们在这里过着悠闲的生活,于水阁中看眼前的小桥流水,静听岁月流逝的声音。那些临窗梳妆的江南女子,宛若从历史中走来,带着婉约柔美的气息,让人忍不住频频回眸。
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们有了更多与水亲近的理由,他们在水阁中或辛勤劳作,或凭窗远眺,一一动-静间都体现出纯朴悠远的韵味。水赋予了乌镇人更多的灵气,而人则是水面上最美的风景。
如果有机会来到乌镇,一定不要忘了到“水阁”中坐一坐,走一走,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聆听从你脚底下缓缓流淌的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