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年,商业话题经常被各种『热搜』席卷。我们总在探讨如何出圈,如何精准抓住消费者的喜好,如何重塑“人货场”的真正链接,如何打造商业场景…追溯热搜与商业趋势的联系,或许是破解流量密码的关键,同样,也预示着2022年商业新走势!我们想说:2022大有可为!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85%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夜游意愿强烈,即便是在疫情肆意的2020年,夜游带动的夜间经济仍然是国内各城市提振经济发展的重点,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
在国家“月光经济”“地摊经济”政策春风下,夜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为了推动夜间消费供应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各地都是怎么做的呢?
01
夜经济初探
18:00-22:00——消费“黄金时段”
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22时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夜间是消费的“黄金时段”,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显示,80、90中青年群体夜游消费最高,其中夜间6点—10点为高峰期,占比达77%。
“夜经济”作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导向、支撑消费升级的重要概念,成为国内大循环的良好开端,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刺激消费、增强城市远程号召力、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期待在变高,产品在升级,夜文化主导夜经济
传统认知上的夜经济,更多是吃饭经济、购物经济;在文化娱乐方面,也多限于影城、KTV,夜经济产品结构仍较为单一,同质化问题凸显。
近年来,在各地的夜间项目实践中,逐渐出现了24小时书店、博物馆夜游等特色产品,推出后大受市场欢迎。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是当下夜间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引领了夜游风尚,大批青年游客热衷于实景演艺、灯光秀、24小时书店、话剧等活动,这表明人们对夜经济有了更高的期待。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驴妈妈等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研究,游客对夜间文化节事活动、文化场所参观等的青睐程度显著高于美食、购物、电影剧院等项目,文化节事活动、文化场所参观等占比位居前列,可见夜文化体验已成为夜间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夜经济街区应该让24小时书店、体育馆、大剧院等文体场所唱“主角”。当图书馆、博物馆启动夜间模式,戏曲、曲艺等地域“好声音”唱响夜空,文化“潜力股”就将成为经济的“热门股”。夜经济离不开夜文化,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
消费不止,活力不断,夜经济产品需提质升级
从“亮化”到“美化”再到“文化”,愈发多元的夜间消费场景为城市夜晚注入了活力,夜间经济也逐渐成为规模化的综合性休闲行为。这要求夜游产品与服务的做精做优,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多样的体验,享受更好的服务,夜游产品的数量和品质需求并重。
02
各地夜经济尝试
近年我国各地出台夜经济相关政策约两百项,近七成省级行政区出台专门政策推进夜经济发展。
北京——“夜京城”
北京市商务局印发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以满足消费需求。
在前门和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打造首批“夜京城”地标,分别围绕古都风貌、活力时尚、高端引领、跨界融合等主题,大力发展具有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夜经济消费业态,吸引国内外消费者。
在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合生汇、郎园、食宝街、荟聚、中粮·祥云小镇、奥林匹克公园等,打造首批“夜京城”商圈,形成“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经济消费氛围,提升夜经济消费品质,辐射热点地区消费者。
在上地、五道口、常营、方庄、鲁谷、梨园、永顺、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便利居民夜间消费。
上海——“夜上海”
近年上海商务委等联合出台了多项政策,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截至2020年初,上海已设立了15名夜间区长与98名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其中黄浦区更是专门成立了“夜间经济发展共同体理事会”。
现在上海已经推出了十多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包括黄浦滨江外滩、新天地FOUND158、静安寺、五角场大学路、思南公馆复兴公园、人民广场南京路、环大宁马戏城等地区,不少已经火出上海,成为各地游客打卡热门。
2020年推出的“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隆重启动,期间开展180多项特色活动,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丰富居民和游客的上海夜生活,活动结束之后也形成了持续的转化效应,上海的高质量酒吧达到约两千家,有演出的livehouse有近五百家。在第一财经的夜生活指数中,上海的夜间出行活跃度和夜间灯光值强度的维度数值位于全国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