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叶期颐
叶期颐,字孝受,号淡江,南安市眉山乡天山村人,出生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凌云叶氏第28世孙。25岁中举,授河南陈州府西华县知县,后升云南曲靖府宣威州知州。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因积劳成疾,殉职于任上,享年56岁。
遗迹:太平祖祠
太平祖祠,又名太平祖宇、太平古屋,位于南安市眉山乡天山村朝天山右侧山腰。凌云叶氏第23世叶大连于明朝年间在此开基,繁衍子孙,祖祠几经修葺,距今已有400多年,叶期颐在这里出生。
连掇三琼枝
为官不负民
苏清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到黄河,李白这一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数千年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被中国人尊称为“母亲河”。黄河带来的不光是好处,也有水患,民间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历史如黄河,滚滚向前。乾隆时期,因黄河决口,河南曾连续两次推迟乡试。直至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才三科并考。就在这个特殊的年景,一位在当地为官的南安人,推荐了三人应试,没想到皆中解元,连取三元一事,轰动一时。这位南安人便是时任河南陈州府西华县知县的叶期颐。
因训导有方,河南巡抚梁肯堂欣然题字予以褒扬,如今,“三元宗匠”这四个大字仍高悬于凌云叶氏家庙横梁之上。
三元宗匠
立夏过后,气温骤升。驱车前往南安市眉山乡朝天山,山上云雾缭绕,清风徐徐,越往高处,倍感清凉。
作为南安四大名山之一,朝天山又名凌云山、金刚山,1000多年前,南安叶姓发源于凌云山下。北宋时期,叶迅中举后,授武荣州教谕,携家眷从仙游古濑迁居南安十五都卧龙山,后再迁居凌云山(今眉山乡高田村)开基,被尊为凌云叶氏始祖。
位于南安眉山乡高田村的叶氏家庙
凌云叶氏自肇基以来,诗礼传家,人才辈出,历史上曾缔造出“一王(惠泽尊王)、两驸马(叶贵孙、叶公俊)、两郡马(叶廷植、叶明新)、两上将(开国上将叶飞、曾任菲律宾国防委员会主席的叶河塞)”的传奇。
这些代表凌云叶氏无上荣耀的历史人物,都被写进了叶氏家庙。当车子缓缓驶入高田村,一座古香古色的闽南建筑扑面而来,“叶氏家庙”四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叶氏家庙始建于北宋,历代修葺,现保持清代中叶风貌。
家庙左侧,孝子祠、驸马府正在修缮之中。2009年11月,叶氏家庙、孝子祠、驸马府一起作为一个保留有清代中叶建筑风貌的古代建筑,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门而入,大厅上方悬挂匾额“武荣教谕”,指的便是凌云叶氏始祖叶迅。正厅及副厅横匾林立,孝子、驸马、郡马、进士、御史、曲江名隽等,无不彰显着叶氏风光。横梁之上的“三元宗匠”牌匾,显得有些晦涩难懂,正是河南巡抚梁肯堂为叶期颐所题。
与叶氏家庙相隔数里的眉山乡天山村后格自然村,一座名为“太平祖祠”的古屋,正是叶期颐的故居,横梁同样悬挂着“三元宗匠”牌匾。今人翻阅史料才知,这四个字写尽了叶期颐的辉煌人生。
小名百生
从偏僻山村走出的叶期颐,先任知县、后升知州,为官期间正直清廉,有口皆碑。
后人相传,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太平祖祠大厅神龛台上突发异象:神主的镶金仙鹤随朝阳起舞,蔚为壮观。是年阳春三月初一子时,半夜一阵惊雷过后,一个小生命降生了。
令人称奇的是,婴儿背上长有白毛,结成一仙鹤形状,此人便是凌云第28世孙叶期颐。话说,叶期颐父亲叶翼赛老来得子,生下这一“奇婴”时,夫妻俩年龄加起来刚好百岁,故将孩子取名“期颐”。期颐,一般指100岁老人,因此这名男婴还有个小名,叫“百生”。
叶期颐年幼时,父亲就去世,童年时随母携筐乞讨,乡里乡亲可怜这对母子,多有施舍。乞讨之人多少会让人看不起,但所到之处,叶期颐必以礼相待。令人不解的是,每次吃饭时,若见施饭之人不设座、不给筷子,他就不吃。此举常遭众人嘲笑,而村中长者却心生赞许,认为他有志气,未来必成大器。
10岁时,这位有志少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叶期颐随叔父叶翼积前往台湾彰化谋生,叔父耕作,期颐放牧。
说来也巧,附近刚好有家书塾,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叶期颐一边放牧,一边风雨不移地来到书塾窗外,跟着一起学习。一连数日,终于被书塾老师发现了。
书塾老师没有责怪他,被他的好学精神感动,就试问他先前课堂所教内容,没想到叶期颐竟然过目成诵,深感惊奇和爱惜。于是,登门劝叶期颐叔父让他去读书,并承诺不收取费用。15岁时,勤奋好学的叶期颐进入淡水县学,25岁乡试考中举人第82名。
不负所学
中举后,叶期颐回乡,到永春当官,后来天下大比,特授河南陈州府西华县知县,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赴任。受命之际,叶期颐立誓“不负君,不负民,不负所学”。到任以后,宽严互济,以息事宁人为本,不苛求;遇到水旱灾害,总是力请上司蠲(juān)免租赋,放粮赈济,几次因此触怒上司,受到指责和排挤,但他忍气周旋。
由于小时候吃过不能读书的苦,所以,叶期颐一到西华县就十分重视全县的教育。他率先捐出俸禄,发动社会贤达捐资助学、修建书院,并在繁忙的公务中拨出时间,亲自为学生上课。他一再启发学子:“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进取精神;为学应当精勤不怠,志存高远,心系国家,方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在他的带领下,重教兴学在西华县蔚然成风。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因黄河决口,致使河南乡试不能如期举行。至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才三科并考。当考试成绩张榜公布时,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奇迹,三科的解元孟藻、张克广、周开谟皆出自西华县,而且这三名学子都曾受过叶期颐亲自教导,可以说是他的学生。
为了褒扬叶期颐训导有方的功绩,梁肯堂题赠“三元宗匠”表彰他。怀庆府通判榜眼王增吟唱一首《三元宗匠诗》,和者百余人。编修蔡善述、礼部主事王肇成、御史渊廷筠及诸绅士赠诗褒奖,后经整理成册,印刷出版,以供文人雅士传诵。
“使君入锁闱,连掇三琼枝。举觞为君贺,相属侑以诗……”至今,在叶氏家庙墙壁上,一首《三元宗匠诗》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了200多年前。
叶期颐在西华县任县令,一做就是10多年,始终牢记当时立下的誓言,宽严相济,精心治理,民生得安,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叶期颐奉命护饷至甘肃,历时3个月才返回。县人闻讯,奔走郊迎数十里,置酒设乐迎接他。
太平祖祠中的“县令”牌匾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他还捐廉银千两重修县署。因政绩斐然,推升云南曲靖府宣威州
治家有方
叶期颐不仅从政有绩,治家也有方。其次子叶云山,官至上高县知县(现江西省高安市),六子叶开祥,嘉庆十八年(公元1805年)顺天乡试中式举人第29名,拣选知县。据其族谱记载,叶云山为瑞州府上高县正堂,后裔失载。其余五子随父为官,从云南宣威州回到河南团丰周家口时父殁,全家或定居周家口。
古人云:“水有源,树有根,家有谱。水无源而涸,树无根则萎,家无谱则亲疏难别昭穆难分。”据传,清末叶期颐后裔因公事经金淘水阁口至泉州,在水阁口小歇,询问旁人是否有知道后格太平祖?并当场出了一副对联:“三元列宗匠,吾家系是太平祖;魁躔传万世,圣地分来后格乡”,并说:“有谁知道太平祖,助他取仕不需考。”
彼时,刚好有天山村族亲在场,但他平时只知道后格有“大平祖”的叫法,恐怕欺官不敢回答,赶紧回村一看,大门果真写着“太平祖祠”,待赶回水阁口,人已远去,无缘寻祖。
而今,天山村叶氏世代守护着这座祖祠,似乎还在等待叶期颐后裔的归来。
叶期颐在西华县、宣威州任上的事迹,史料记载发现不多,但《西华县志》《宣威州志》《凌云大山房谱》等均略有记载。尤值一提的是,其在宣威州任职时,写有榕城八景诗,流传于世。
(图片为本报记者李想拍摄,感谢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叶宗明对本次采访提供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