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章政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那么,如何理解国内经济循环的本质和要义,进而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政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理解国内大循环的本质和要义 —— 一个源自现实的新命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经济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对市场经济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关于价值规律、契约关系、产权保护、市场竞争、宏观调控、环境保护等概念的认知逐步深入,并成为指导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规范。然而,在复杂的现实经济运行中,还有一些问题未能够引起足够重视,人们对经济结构的理解还缺乏系统梳理。例如,经济增长是不是越快越好、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是什么、周期性的经济萧条和衰退为什么不可避免,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深究起来,却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问题已经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和结构关系,仅用一个原理或一个概念很难描述清楚。如果把各种问题概括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类,我们发现,前者往往关注概念和边界,具有静态化自然属性的特点;而后者更为关注内在机理和运行,具有动态化社会属性的特点。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今天,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政策的重点也将会从前者逐步转移到后者上来。
按照经典经济理论,经济活动其实是一个逻辑严谨、相互关联、分工有序、不断演进的基本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和地域空间关系,形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基本形态,即通常所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内部,又可具体分为价值链、供需链、事物链、人才链、空间链等维度。也就是说,经济循环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连接起来,以形成对接机制和匹配结构,其核心是经济活动内部各部门“对接”和“匹配”的状况和水平。因此,可以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并不是特定行业和特定地区(国家)经济发生问题的原因,而是因为疫情的迅速扩散以及各国应对措施的不同,降低了原来产业链条的对接度和匹配度,使得产业内部循环出了问题,进而引发经济衰退现象。
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结构优化的导向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划分标准,所谓国内大循环,就是指上述诸环节在国内完成,即生产和消费(供需关系)的衔接和匹配主要在国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所谓国际循环,就是上述诸环节结点部分在国外,包括过去常说的“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
早期的经济理论很少注意到“结构”的问题。早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主流。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活动表现为无限制的扩张和膨胀,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赚钱,也就没有必要考虑结构性问题,当然也不需要关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区别,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同样的工业品,有些好卖赚钱、而有些不好卖不赚钱,这就是结构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一些行业、一些产业开始出现过剩,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循环中的结构问题。加大内循环就是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提升企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使得我国社会经济能够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效率和质量并重
效率和质量是发展的两个轮子,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没有质量也没有发展。早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就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强调扩大总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主要通过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来实现。由于加大国内循环的目的同样是扩大总需求,因此,坚持效率和质量原则是保障国内大循环实现的必要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传统需求政策的着力点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即通过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各种要素、资本、资源的投入,以达到提高收入、刺激消费、鼓励投资、增加出口的目的。其核心是要把蛋糕做大、把经济总量(GDP)做上去。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蛋糕不可谓不大,收入提升不可谓不快。就在需求政策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发现,消费者开始大量涌向海外市场,通过B2B、B2C、C2C等方式大量购买海外产品,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出现了“国际漂移”。为此,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做好,通过质量和效率双轮驱动,提高经济结构的活力和附加价值,以实现国内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