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案件简述
6月24日,北京地铁10号线上发生了一起因让座问题引发的争议。网络上流传的一则视频显示,地铁车厢内,涉事老人与座位上的一名年轻女子争执不下。
老人声称:“我说你年轻人可不可以让我坐,怎么了?”他边说边指着女子,情绪激动,还试图用手捂女子的嘴。当女子回应称“别动手,我可以让座给别人,就是不让给你”时,老人的情绪明显更加激动,顺势用拐杖扒拉女子双腿。
该事件中如此跋扈的要求让座和*扰行为引发大众谴责的同时,也再次将“年轻人是否应该让座”的问题带到公众眼前。让座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义务?本案中叶某某的行为是否违法?让座问题频发,背后所体现的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失衡。
02|让座并非法律义务
——强迫让座失德
不知从何时起,让座与否逐渐演变成了一场道德与个人权益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在公交车上或地铁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疲劳、身体不适等需要座位的情况,因此让座并非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如老人、孕妇、残疾人等,享有被让座的权益,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和关爱。
让座之争的关键在于界定其是否为法律规定的义务,还是仅仅属于道德范畴。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五十八条明确提出了对社会尤其是公共交通的优待和照顾要求,但这并不等同于直接规定“乘客个人”不论情况地“必须”为老年人让座。这一法律条款更多地是在倡导一种社会风尚,即尊老爱幼、扶弱助残,而非强制性地要求每一位乘客都必须履行让座的义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座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义务,而非法律义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交通管理方在保障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权益方面没有责任。相反,他们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义务,确保这些群体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能够得到应有的照顾和便利。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公共交通工具上通常都设有专门的“老弱病残位”,这就是公共交通管理方为履行其保障义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措施。
这些“老弱病残位”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也提醒着广大乘客应当主动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和帮助。虽然让座并非法定义务,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传递出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明确了让座并非法定义务之后,我们就可以辨别那些“强制”令其他乘客让出自己的位置,甚至伴随着辱骂甚至动手的行为,是对其他乘客的合法权益的侵犯。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五十八条
提倡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优待和照顾。
03| 年龄并非违法行为的挡箭牌
——*扰滋事违法
本案中的涉事老人,如果他非常需要座位可以与坐在“老弱病残位”的乘客友好协商,协商不成也可以去寻求地铁站工作人员的帮助,而不是情绪激动地指责和*扰不愿给她让座的年轻乘客。这样强势甚至“流氓”的行径只会让其从本应得到更多帮助的老年人变为倚老卖老的加害者。
6月25日,北京警方通报“违法行为人叶某某(男,65岁)扰乱乘车秩序,目前已被行政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三条
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在此事件中,涉事老人的行为显然扰乱了地铁(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因此其行为符合上述法律条款的适用范围,公安机关也据此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这一事件不仅给涉事老人带来了法律上的惩罚,也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提醒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不要倚老卖老、滥用暴力。
图北京公交警方通报
图源|“北京公交警方”微博
也有很多网友关注,年龄会成为违法行为的“挡箭 牌”吗?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七十周岁以上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但仍然会有相应的警告教育,责令其社区、监护人加强照顾,必要时会采取监护措施确保其不再出现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一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04|思考与启示
让座之争问题频发的背后,体现的是道德与个人权益的失衡。纵然让座并非法定义务,但法律规定的从来都是指引人行为的最低标准,不是法定义务也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老人。在当今越来越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
让座之争不应挑起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对立,尊老与保障个人权益并非不能共存,双方都要多一分理解,只要保持友好沟通,让座之争就会平息。同时,如何利用好“老弱病残位”的设置,如何平衡不同乘客的利益需求也对公共交通管理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让座之争并非无解。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权益、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困境以及包容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步化解这一争议,让让座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同时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来源:青少年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