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打下了一次次壮烈的成绩。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在国军决定进行战略撤退之时,又留下了“八百壮士”坚守在四行仓库与敌人周旋,而带队的人,正是谢晋元。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谢晋元并没有战死在与敌人的搏斗之中,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四个队友手上。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八百壮士最后去了哪里?谢晋元为何会被叛徒刺*?这些叛徒的下场又如何呢?且让我们走进淞沪会战中的这场绝响之战。
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战斗”的战争背景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日军一边在华北地区扩大战争,一边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在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
在此之前,日本人大言不惭地扬言要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国军以80万的兵力与日本30万侵略军浴血奋战,最终彻底粉粹了日本军方“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言论。
尽管当时国军也曾在局部战役中取得不小的胜利,但是当时日军已经在海空领域占领了绝对优势,并且淞沪平原又几乎没有什么天然的屏障可以用来防御,两个多月下来,国军也伤亡颇多。
10月22日,日军集中兵力对国军进行强烈进攻,苏州河北岸的中央军腹背受敌。于是蒋介石决定放弃北站、江湾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进行战略转移。
经过再三思考,在最后撤离时,师长孙元良决定留下的只有一营的士兵,当时担任营长的是少校杨瑞符,为了加强领导能力,又把副团长谢晋元特派去作为最高长官。
四行仓库
留守仓库,视死如归。在国军决定撤退之际,为何留下一支孤军坚守最后的战场?
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是向上海广大民众表示:国军还在。留下最后一支军队,是为了告诉民众,政府没有丢下上海这个地方,国军没有放弃抵抗,这有利于使百姓们感受到政府关心,有利于极大地鼓舞军民士气。
二是在向狂妄的日军宣告,面对外敌,中国军队一定会拼死抵抗,不会放弃任何一寸国土。
三是最主要的,即争取国际的同情与支持。
淞沪会战
其实蒋介石一开始就抱着希望列国能出面调停,让日军停止进攻的幻想。蒋介石把“八百壮士”留在租界旁边的四行仓库,更像是一场作秀的戏,希望借这场以流血牺牲为代价的戏能够“刺激”列国,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行为的谴责和阻止。
也正因如此,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在留守人员的数量上时提议,既然目的主要是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同情,那么这场战斗打得越惨烈,效果就越好。留下的人已经注定要牺牲,那么人数也不用太多。
不管如何,谢晋元率领的这一营官兵终究不得不留下来。当孙元良告诉杨瑞符撤到四行仓库,掩护全军撤退时,明知此次留守面临的可能是全军覆没的结局,他依然很高兴地说道:“大敌当前,男儿自应以死报国”。
同样地,孙元良告诉谢晋元告诉这个命令时,便对他说这次就是孤军独守,一旦留下来,结局也许就只能是战死沙场。
谢晋元也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两个字“知道”。
后来谢晋元将全体战士集结完毕后,问了他的士兵一个问题:“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
士兵们回答说:“这是我师的指挥部”,但谢晋元却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这里是大家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