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听了一场商务汇报的培训,感觉还挺有收获,分享给大家。
作为职场人士,汇报的场景无处不在。大到产品发布会、升职答辩、年底述职,小到日常的沟通请示,甚至是电梯汇报,只要在职场,到处都能看到汇报。
好多人没搞懂商务汇报是啥意思?以为就是正常的沟通就行。其实不一样,虽然都是说话,商务汇报更加侧重于商务逻辑,这个占比要到70%,剩下的30%才是表达能力。
会说话并不代表着会商务汇报。
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平时侃侃而谈,饭桌上的气氛王,聊天讲段子样样精通,但是一旦到了商务场景,比如说谈判,跟领导汇报个工作,讲半天说不出来个所以然,讲不到重点,在旁边看着都着急。
说到这里,大家就得区分开来,商务汇报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跟演讲、脱口秀、心理辅导、日常聊八卦这些说话的事儿不一样,后者更侧重于一些情绪价值,个人表达能力,前者则更加侧重于“商务”思维,其次才是如何表达。
换句话说,商务汇报更加需要你日常的思维训练,临时抱佛脚,弄一些沟通表达小技巧是搞不定的。
那如何培养这种思维呢?其实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训练的。
02这次培训中,讲师主要聊了两个方面,第一是“道”的层面,第二是“术”的层面,大部分的培训时间都在讲“道”。
那么啥是“道”?
个人理解就是相对比较内核的,讲透本质的东西。
他跟我们讲了一句话:所有的商务汇报看似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表达,实则是以帮助别人实现目标的表达。
换句话说,商务汇报的重点并不是工作,而是“听众”,表面上“听众”是听你的汇报,实则是听你的汇报想自己的事。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把自我视角转变到听众视角。
我们往往会犯这个错误,自己讲得时候high地不行,但是“听众”想得是跟我有啥关系?这么说比较难理解,给大家举个例子。
就拿大家常见的年终述职,我看到很多公司的述职模板是:这一年数据结果怎么样?干了啥?亮点是什么?不足点是什么?下一年有什么计划?很常见吧,是不是很多人都是这样述职来着的?这种述职如果放在一个小团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平时大家都知根知底,很多背景信息不用输入。
但如何放在一个集团性的大公司呢?你是一个总监,需要跟CEO进行述职,CEO可能对你的岗位职责没有那么特别了解,同时参会的人还有集团各个副总裁,那么你这样讲还能行吗?可能及格分都够不上。
为啥呢?假如你是做商务的,参会的人有人力、运营、技术副总裁,你花了大量的时间讲了你作为商务做了啥,亮点是什么?请问:对于人力、运营、技术的人来说,跟他有什么关系?
好像没啥关系吧。
那如果换一种汇报方法呢?我们看看会不会不一样。
首先链接听众,输入一个大背景,今年基于公司对商务的战略要求和自己对工作岗位的理解,拆解了我的目标;
第二为听众创造价值,基于对目标的拆解,我做了什么事情,如果我还可以做什么,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我对于一年工作的复盘和反思;
第三增加听众的认可度,综合今年的达成情况,我做了明年的规划,目标分别是XXX,不过为了达成目标,还需要台下的XX人给予一定的支持;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一起把公司的业务做得更大更强。
大家有没有发现,尽管下面的这段汇报内容跟上面的差不多,但是角度却不一样了。下面的这段是以“听众”为中心,讲的是大家在乎的事情,上面的这段是以“自己”为中心,讲的是自己的事情。
而想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在听汇报的时候,想的都是自己的事,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讲到的,知己解彼。
03说了这么多,那该怎么做呢?
讲师也教了一些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用教练式辅导的方法来问自己,给自己问10多20个问题,当你把问题问出来并且可以解答出来,或许你就可以明白“听众”是怎么想的。
- 谁是你的核心听众?他在乎什么?
- 你的核心听众需求是什么?他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 听众为什么要听你汇报?
- 听众如何更好地跟你合作?
- 该如何向听众汇报?
- 你的汇报能否帮助他学习到什么?能不能让他有所成长,让他进步?
-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听众,你最想了解到的内容是什么?最想听到汇报人讲什么?
- 你心目中的理想汇报是什么样子的?期待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 你希望你汇报完了后,能够得到什么支持?为什么别人会支持你?能否有一个说服别人的理由?
- ......
问题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汇报,为别人“送礼物”,是不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就少很多。
还是用一个例子来告诉大家,为啥要用这种汇报的方法。
博主之前在公司给新入职的大学生做过辅导,他们在转正之前会有一个答辩来讲述自己这半年做了什么?对于公司及行业的认知度如何?简单的说就是看你是否胜任这个岗位,是否有业务的思考。
我看到很多人在汇报的时候,会罗列很多数据,讲得头头是道,做宏观分析,SWOT分析,把行业分析得明明白白,然后就结束了。但作为“听众”也就是决定是否他转正的评委来说,这个看似高大上的汇报,真的能够让他做出决定判断出这个人很优秀吗?
我想不是吧。
作为评委,他最在乎的并不是他所负责的行业情况,因为行业的发展跟他没啥关系,毕竟才来了半年,也很难决定行业的走势,这个是既定事实。或者说任何一个人来,只要稍微认真点,做一个像他一样的调研报告是没有问题的。
评委最在乎的是什么?我想是基于你做出的行业分析,能否梳理出来一个策略和打法?这才是商务思维。
有一个比喻很有意思,假如你是一个军团负责人,你有10架飞机,100辆坦克,1000挺机枪,10000个人,那么你该如何打好这场仗?如何排兵布阵?是飞机先轰炸一轮,还是坦克先上?亦或者是士兵先上,坦克和飞机殿后?
当你做出符合当前局势下的打法,这才是战争策略,如果放在商务中,称之为商业策略。如果你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了解到这是一个非常成熟期的行业,已经好几年整体市场没有增长,也没有什么技术更新,基于数据的分析,那么这个市场该怎么做呢?你的策略是什么?
那应该是“抢夺”,也就是要么从竞争对手这里抢肉吃,要么让你现有的客户多支持你,基于这个策略,然后再进行细分,做出相应的方案。
往往好多人都是讲了上半段,未讲后半段,而后半段才是评委真正关注的点,因为这个是基于商务思维所得到的结论,也是体现个人能力的地方。
04聊了这么多,还是想再说明一点,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候对方所讲的话,并非是他真实的目的。
刘润提到一个例子,挺有意思。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企业家开私董会,其中一位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我怎么样才能解雇我的高管?”,现场的20多位企业家,开始通过向他提问的方式了解更多的情况,然后再给他提建议。
你的高管收入多少?在什么职位?跟他签了合同没有?合同里面有没有一些要承担的法律风险?……
刘润作为主持人,打断了大家的提问,问了企业家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要解雇你的高管?”
大家思考下,那位企业家提的问题是如何解雇我的高管,这是一个HOW的问题,当他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决定,我就是要解雇这个高管,把这个作为答案,他问题的背后是什么?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对公司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很多企业家给了建议,但却没有人追问Why,什么要解雇。
然后这个企业家说:在接受上市投资人采访时,竟然每一位高管所讲的公司愿景和未来都不一样,他感觉到很生气,很恼火,觉着这些高管太不靠谱了。
所以,这个企业家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是因为这些高管让他在某一场合没面子了,所以他要干掉高管们。但是,解雇高管是这件事的最佳解决办法吗?
不见得吧。
所以碰到商务沟通问题,当别人突然讲到一个你无法理解、甚至带有偏见的点的时,可以停下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找到讨论问题的层次,或许才可以真正理解别人。
05商务汇报“道”的层面讲完了,接下来稍微聊一下“术”的层面,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汇报?
个人在用的比较好的两个方法,一个是“金字塔原理”法,另外个是“SQCA模型”汇报法。
“金字塔原理”是一项有层次性、结构化的思维逻辑,不仅仅是用于汇报,在日常的思考、谈判、写作中都可以用得上。基本原则包括4个方面: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
通过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的方式,使思考和表达更加清晰有序,具体的大家可以看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讲述得非常清楚,更重要的是需要常用起来。
“SQCA模型”汇报法是我在工作中常用的一个方法,非常适用于商务汇报,分为4个方面。
- Situation情景:换句话说可以叫做“背景”,尤其是给一个不熟悉的人去讲,需要把发生的背景信息做一个告知。
- Complication冲突:承接背景,目前遇到的实际情况跟现在的要求存在冲突,表达出矛盾点。
- Question(疑问):提出问题,遇到这样的冲突,我们可以如何来解决。
- Answer(答案):陈述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大家可以留意下,很多企业的发布会基本上都是参考这个逻辑。以早年乔布斯发布iphone时举例:
- S(情景):市场上有很多其他品牌的手机。
- C(冲突):但是它们都不好用。
- Q(疑问):那该怎么办?
- A(回答):iPhone告诉你!
以上基本上是商务汇报的全部内容,最后总结一下:
1、所有的商务汇报,商务逻辑占比最高,其次才是表达技巧,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商务逻辑的训练在于日常的思考,不在于现场临时的反应。
2、商务汇报中,需要明确核心“听众”是谁,以听众的视角来讲述,站在他的角度上,讲他“关心”的事情。我知道这一点很难做到,可能会说凭什么?为啥要迁就他?但在商务汇报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快地达成你的目标,或者说双方的目标。
在前期准备的时候,可以通过教练式的提问方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当你能够提出20个问题,你的思路也将清晰。
3、技巧上,“金字塔原理”和“SQCA模型”是一个不错的思维方式,常用起来。
4、说了这么多,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最近我也发现了一个事儿,好些人到处学习,掌握了不少的方法论,但依然做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其本质原因就是“用得少了”,或者说练习得少了,学到和做到是有差距的。
教练式辅导法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别人发现问题,同时激励他人的方法。方法不复杂就是不停地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及时的给到反馈。
我尝试用过好几次,一塌糊涂。
并不是这个方法不好,而是自己没有用好。首先不知道怎么提问题,其次提的一些问题也不是一个好问题,容易引起对方的敌意,或者偏离了自己的设想,最后陷入死局,没有达成目标。
我也问过培训老师,如何提升这个能力?
他回答了我一句,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熟能生巧。
看,多么简单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