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也正是这些“甫”字街,在战火之后,重新被生活一点一滴地填满。街头巷尾,不再只有创伤记忆,更有市井人间。
“十八甫”原指的是沿西濠两岸排列的十八条老街圩,最早的商业活动可追溯到明代。它们后来各有特色:第二甫专卖刀剪,第七甫曾是报馆集中地,下九甫满街是绸缎庄,十八甫的茶楼更是茶香满溢。
这些街道,不仅仅是商业的聚集地,更是老广州人生活的缩影。茶楼里,几盏茶,几声笑语,几本报纸,便是日复一日的节奏。你可以在这里喝到点心,遇到熟悉的面孔,仿佛时间也在这里稍作停留。
即便历经浩劫,广州人依然在废墟中重建生活。到了清末民初,十八甫与上下九逐渐发展为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骑楼建筑沿街而立,百年老字号如陶陶居、莲香楼等相继开业,不仅可以买金银珠宝,也能吃早茶、听粤剧,烟火之中见乾坤,生活中藏繁华。
不过,进入21世纪后,老街的光环开始褪色。随着地铁开通、新商圈崛起,年轻人流向珠江新城、天河、琶洲等区域。上下九逐渐沦为游客打卡的消费景区,本地人越来越少来,生活气息也开始稀薄。一些老字号关门停业,一些变成了表演式商铺,像穿着古装给手机镜头看的舞台。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近年来,广州对老城区的保护和更新逐步推进。永庆坊的改造就是一个转机——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又引入咖啡馆、文创店、小剧场,重新吸引年轻人驻足。
而老字号陶陶居总店也在翻新复业后,以更开放的空间、更具文化感的非遗展示重新出发,不再只是喝早茶的地方,而是通过开放式厨房、非遗展示、文化展板,让饮食成为一种体验。
上下九和十八甫,不该只是游客拍照的背景板,更应该重新成为广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复兴的关键,不是流量,而是“留人”。当这里能再次让人住得了、逛得起、吃得香,它才能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