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民是最基础的群体,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于新中国的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关于农民的问题永远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这些年,随着我国人口慢慢步入老年化,农村也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7.4%提高到2019年的14.7%。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民养老服务体系,让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广大农村居民能够老有所养,是一个非常严峻现实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也可以领取一定金额的养老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将各个省份的城乡养老保险支出金额和待遇领取人数相除后,得到了各个省份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的人均月均支出金额,然后进行了排序。
可以看到,上海市的人均月均支出金额是最高的,达到1338元,其次是北京市的580元,然后是天津市的487元。而排名后三位的河北省、吉林省和贵州省,人均月均支出金额分别是125元、123元和112元。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目前的养老金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大多数地区一个月只有一百多元,与城镇职工近3000元的平均养老金水平相比,可以说是天上地下。
为此有一些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农民的养老金根据年龄统一发放,60岁300元,65岁500元,70岁800元。
这个想法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是一个好想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个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村居民领取的养老金的主要构成。
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两块构成,一块是基础养老金,另一块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基础养老金的金额高低由各个地方根据本地的经济情况确定,全部由财政兜底保障。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金额是根据参保居民的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每年选择的养老保险缴费大多是最低标准,也就是两三百元,全都进入个人账户,那么15年也不过几千元,按照139个月平摊后,60岁以后每个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只有二三十元。
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农村居民年老后领取的养老金,都是由国家财政兜底的。当前至少有1.6亿的城乡居民在领取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每提高100元就意味着国家财政每年需要多支出160亿元,这对于财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其次,完全的平均主义对于不同省份的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而不同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收入和支出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的支出和在三四线小城市生活的支出是完全不同的,统一的养老金收入,对于小城市的居民来说可能足够,但对于大城市的居民来说可能就捉襟见肘了。
最后,国家目前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金额分为多个档次,鼓励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果完全按照年龄分配养老金,那么大家都只会选择按照最低标准缴费。长此以往,对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导致现有社保体系的崩盘。
所以,按照60岁300元,65岁500元,70岁800元这种方式给农民发养老金是做不到的!
那么,农民该如何养老呢?总体上来看,目前在农民养老方面,我国面临着老龄人口剧增、养老资源不足、养老主体缺失等突出问题。
不过,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民养老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基础上有效盘活农村各种资源、通过拓展多类型的集体经济股份化形式提高养老金、构建集体经济支持下的多元互助抱团养老方式、推动公私资源优化配置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方式。
相信随着乡村各种资源的开发以及土地改革的实施等,农民朋友们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