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粤苏鲁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1983年—1985年山东GDP一度冲到全国首位,1986年江苏超越山东,1989年广东超越山东,至此,山东退居到了全国第3位。
2005年,山东“东山再起”GDP反超江苏,直到2009年再次被江苏反超。2020年广东GDP突破11万亿,江苏突破10万亿元,而山东GDP只有7.3万亿。
10年前,山东与江苏差距为1487亿,与广东的差距6597亿。到了2020年山东与江苏的差距拉大到近3万亿,与广东的差距拉大到3.8万亿。山东为何掉队了呢?
曾经的辉煌山东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工业大省,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号称中国“鲁尔区”。
1984年,青岛和烟台被国家列入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由此,山东一跃成为北方对外开放的高地。
在开放的政策引导下,海尔、海信、浪潮、小鸭等山东企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迅速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
彼时,一批县办、镇办、村办企业也在齐鲁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涌现出魏桥集团、西王集团、信发集团、南山集团等知名企业。
1986年青岛中山路的国货公司
进入90年代后期,山东发挥强政府主导作用 ,选定一批企业,出台生产、信贷、技改流动资金等扶持政策,进行催肥式培育。
这种发展模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象经济”,即通过注重发展”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拉动工业增长。
“大象经济”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山东就有310家企业入围,领先粤苏两省。
这一时期内,青岛孕育出了青岛啤酒、海尔、澳柯玛、海信、双星“五朵金花”,被誉为中国的“品牌之都”。
进入新世纪,在重化工业建设狂飙的年代,山东再次抓住了发展机遇,以投资驱动发展,做大做强以石化、炼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
2005年山东投资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