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麦秆、玉米皮等随处可见的自然之物,经他们的巧手编织,化身成为精美的手工艺品。一根根草辫,传递着手工的温度、淳朴的乡情与美好的回忆。
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她日后对草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在当地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工作。2000 年,她从企业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对传统草编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莱州草辫花纹结构美观、朴素,展出的是一种原创性美的特点,用它编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如草帽、草扇、草席等,使用方便快捷且无污染,是很好的环保产品。“同时,将麦秆、玉米皮、野草等废物利用,响应了国家禁烧秸秆的环保要求,为生态环保做出了贡献。”周学玉说道。
如今,传统草编制作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创意。她介绍说,以前的草辫,更多是实用性的草辫制品,如茶壶垫、杯垫、椅垫、草帽、果盒、草编包、提篮等。随着人们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各种欣赏性草辫制品越来越多,包括各式各样的花卉、禽、兽、山川、树木、草贴画及草编工艺画等。
“其中,草编工艺画是今年刚研发设计的新作品,融合了民族工艺和现代元素,属非遗文创,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她说道。
扛起传承民族工艺历史责任
莱州草辫1500年的历史,不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手工技艺基础性资料,原始手事业发展资料,不仅创造了重要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原创的美学价值,还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影响着、改变着当地的民俗、民风,陶冶着人们的精神情操。
但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事掐草辫的人很少,多在70-80岁的老太太,做为消闲掐辫解闷,而且品种单一,会掐10种左右花样草辫的老艺人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周学玉分析认为,各种草艺品的创新发展替代了单一的草辫生产模式,掐草辫的经济效益不如其它行业,市场销路也越来越窄,生产草辫的原材料越来越少、甚至无处寻觅。
作为莱州草编非遗传承人的周学玉忧心忡忡,她决定通过各种方式,肩负起弘扬和传承民族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这些年,我在多地参加过展示,希望将莱州草编的故事传播给大家。”周学玉讲了一个故事,在参加上海非遗城的展会时,向一位孩子讲解了草辫的选材和制作过程,他满脸好奇和震惊,原来这么美的艺术品居然是来源于田间不起眼的秸秆、野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