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将至,不少家长已经开始谋划如何与孩子一起度过儿童节。随着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关注,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亲子体育”将成为今年儿童节的热搜词。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越来越多生活在人造的环境里,而不是身体进化长期适应的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剥夺了人们运动的机会,如现代交通工具剥夺了走路、跑步的机会等。另一方面,课业的压力,电子产品的吸引等也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体育锻炼时间大幅压缩,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疾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就是缺少体育锻炼导致。”国家体育总局体医融合中心主任郭建军对记者说。
和普遍存在“锻炼缺口”的我国青少年群体一样,家长群体因为种种原因,锻炼频次、强度往往也达不到要求,近视眼、肥胖等症状大都以家族样态展现,原因正在于此。
针对这样的状况,“亲子体育”大有可为。
浙江省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吴姿洁对记者说:“之前幼儿园‘超重儿’‘豆芽菜儿’比例不低,便开设了‘运动爸爸’课程,让孩子的家长参加体育课,将运动习惯从幼儿园迁延到家庭。慢慢地,我们根据幼儿园普遍下肢训练多、上肢训练少的实际情况,将校本体育的重点转向篮球,不但大大提升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家长参与其中,现在家长们往往要‘排号’才能上课,篮球也成了我园的‘名片’,不少孩子、家长都登上过央视的表演舞台。”
与此同时,亲子体育还让家长看到了孩子“不一样的一面”。北京市民张斌的儿子乐乐五岁半,之前张斌第一次参加了孩子幼儿园的亲子运动会,他说:“平时工作很忙,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更少,运动会增进了我们父子的感情,我也发现孩子在某些运动项目上很有天赋,甚至表现比我还好。”张斌笑着说:“有些项目我做得慢了,孩子就会说‘爸爸,你跟着我’,真的让我觉得孩子长大了。”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王雷表示,3至6岁是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有意识通过一些游戏化的手段令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拥有“体育基因”十分重要,当然这也尤其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为了引导各地积极有效地开展青少年体育、亲子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将在今年“六一”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体育活动。王雷介绍说,该活动将在全国十座城市试点,并于今年6月1日在北京史家小学举行启动仪式。据了解,相关省市将积极配合,预计每座城市都将有5000余名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今年的活动不再是孩子在场上比赛,家长在台下加油,而是由孩子、家长共同完成亲子项目,成绩也是家长和孩子成绩相加。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家长、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让双方对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终生体育的习惯养成。”王雷说。
王雷强调,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战略储备”,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兴旺、民族兴衰,应该站在更高高度看待这一问题。亲子体育不但有助于缓解不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问题的发生,也是增进家庭感情、培养全员健身爱好习惯的重要举措,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样意义深远、不容忽视。(转自5月31日《中国体育报》01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