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入伏,说明季节进入了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段,而今年似乎比往年更加酷热一些,还没入伏,大江南北就都已经创下了持续40度高热天气的纪录。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那么何为“伏”呢?“三伏天”又有哪些民风习俗呢?面对如此炎热的三伏天,我们大家又该如何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呢?
传统文化习俗“三伏”中的“伏”,所表示的意思是,季节到了入伏之后,阴气受阳气的逼迫,只能藏伏在地下,当然也是指由于天气实在太热,人只宜伏着不动,而不宜过分活动的意思。而入伏,就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了。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每年的三伏天大致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左右,分别在小暑、大暑和立秋3个节气的前后。三伏天气候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多、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因为三伏天除了天气十分炎热和气压非常低之外,大多吹的是东南风,把来自东南沿海的大量水汽带上了内陆,所以雨量既大又多,空气潮湿,从而造成三伏天期间,湿度非常大,显得十分闷热,让人具有极不舒适的感觉。为了有效地应对不舒服的三伏天,从古到今人们流传下了许多民风习俗,用来调节和保养身体,从而达到顺利度过三伏天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在我国的北方有这样一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众所皆知,三伏天由于天气太热,胃口就不好,为了保护好身体健康,人们就想方设法给自己做些好吃的。尤其是在三伏天吃面,更是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面条是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喜好,做成各式各样的口味来的,再加上用新小麦磨成的面粉煮成的面条和面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来上两大碗,发出一身汗后,是可以驱湿抗病健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