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电视台朱兴华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4-22 00:58:53

康诗纬正在进行摄影讲座

合肥电视台朱兴华,(9)

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奖牌

当年 9 月的一天,康老刚刚到《安徽画报》报到,时任社长祁超见到他的第一面便问道:“你叫康诗纬?拿上这部相机,去采访下大通万人坑(淮南市大通万人坑纪念馆)吧。” 就这样,还没熟悉新的办公地点,康老便开始了在《安徽画报》 的工作生涯。

“故事太多了,我写文章、拍照片等等技能都是在《安徽画报》工作期间锻炼起来的,也在这期间结识并采访了刘海粟、韩美林等艺术大师,刘海粟还教我画中国画,这些都令人难以忘怀。”康老感慨地说。

复刊以后,安徽省十分重视《安徽画报》的发展,为了解决报社的印刷问题,从上海迁来一个印刷厂,即安徽新华印刷厂,还从民主德国进口了一台凹印印刷机,这台机器一直使用到 1986 年。而为了解决摄影器材问题,经上海轻工进出口公司,从瑞士进口了 10 套哈苏 120 相机,这在全国新闻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合肥电视台朱兴华,(10)

康诗纬在安徽画报社工作时使用的哈苏相机

“当时有句话叫‘一台哈苏一辆车(上世纪 70 年代, 一台哈苏相机价格高达 3000 多美元)’,我们近十个摄影记者人手一台,确实很难得。有一次,联合国的一个调查组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调研中医烧伤治疗,我带了两台哈苏去采访拍摄,外国人连连称赞:中国记者了不起。”

复刊的第一期恰逢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作为“复刊”不合适,故定为“创刊”,“画报刊名选用*主席手书体,我将安徽大学的‘安徽’和《人民画报》的‘画报’四个字拼贴而成的。康老说,当年因为新华印刷厂彩色制版工艺落后,画报经常派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印刷厂去制版,再将玻璃干版(当年没有制版软片)带回到新华印刷厂印刷,“记得当时我和郑昌嶷到北京新华印刷厂去制作彩版,一共 16 块玻璃版,由于不能托运,又怕摔坏了, 老郑没办法买了两块菜板,两面一接,绳索一拴,我们就一路拎着这 16 块玻璃板登上飞机返回安徽。”康老回忆,直到 1986 年联邦德国援助了一批彩印设备才改善了印刷条件。

合肥电视台朱兴华,(11)

1991 年出版《摄影版画》画册著名摄影家郎静山先生题写了书名

合肥电视台朱兴华,(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