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评论过滤如何关闭,自己微博评论被过滤怎么办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4-22 23:22:48

微博评论过滤如何关闭,自己微博评论被过滤怎么办(1)

□许芷宁(郑州大学)

微博评论精选,是一项评论管理功能,站方或博主开启该功能后,只有通过审核的评论才可以被显示。其本适用于特殊情况,能够对极端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使网友与博主本人免遭言语攻击。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项功能似乎被过于“泛用”,特别是在公共账号发布的公共事件相关博文下,寥寥的评论数,一行“已开启精选评论”的置顶提示语瞩目,人们已司空见惯。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日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领地,人们依靠网络发布信息、获取动向,或是宣泄情绪、指责争吵,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生活被搬到互联网上。诚然,一键开启的评论精选能够给博文轻而易举穿上防护衣,但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并非长久之计,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网络化浪潮的长期演进。并且,特殊情况下的评论精选固然能够起到有效的筛选作用,然而对其不加以节制地“泛用”,且不对评论进行后续的审核工作,则有可能收窄网民原本正常的交流空间。

一方面,过分精选评论不利于公众参与讨论的素养提升。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态,为负面言论可能影响其他网民、带来不良舆论导向感到担心可以理解。但社会生活网络化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浪潮,这就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公共话题参与素养。若不断削减公众参与社会议题的实践机会,实为低估了公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易于使公众思维进一步呈直线化演进,不利于公众个人素质的提升,不利于网络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

此外,不加以审核地开启精选评论抑制了观点勃兴。“精选评论”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问题就在于,站方及许多账号主体在开启精选后并未对评论进行逐一审核,而是就此作罢草草了事,“只见评论数量,不见评论内容”的现象因此出现。该种行为对切断有害信息传播固然有效,却也对正常信息进行了无差别攻击。这就像摄入过量洋葱,对*死有害细菌立竿见影,但无害菌群却也因此遭殃。然而,民众声音在公共话题讨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使得决策制定者得以及时了解民情,对相关政策进行适时优化调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从国际互联网治理的历史来看,互联网诞生于创造、开放和包容的传统,而后经专家组织、国家政府、市场资本等治理主体的演变,逐渐形成多方力量相互制衡下相对平衡的治理体系。但无论管制者是谁,互联网治理的发展方向始终都是保证其公共服务的功能,使公民得以在网络中行使应有权利,譬如观点表达,并被看见。而过于频繁对一些公共话题进行“精选评论”,实则打破了这一治理平衡,是事件涉事者、平台方等介入过度的体现,与网络治理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第二十二条规定写道:“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生产者、服务平台不得通过发布、删除信息以及其他干预信息呈现的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谋取非法利益。”过于泛用且不加以审核的“评论精选”,实际上阻碍了网民的信息输出及呈现。

欲破除困境,需多方合力。一方面,公共话题的涉事方们需知,“一键精选”治标不治本,公众声音并不会因此消失。需将目光聚焦症结、解决问题,做实事方为平复公众情绪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平台方应熟悉掌握国家网络治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切不可过度解读亦不可疏忽大意,制定恰当的平台管理规范,应始终以服务用户作为初心,一心为利所驱并不可取。即便真到了需要“精选评论”的程度,也要细心加以审核,将正常的观点表达呈现出来,给网民留下足够的交流空间。此外,网民也应自觉维护网络环境,为构建良好的交流空间贡献一份力量。观点不和很正常,言语交锋更是常事,百家争鸣才有百花齐放,公共话题将会在论辩中越辩越明。但若动辄相互挥刀,则是在使网络交流空间进一步走向逼仄,因为刀终将落在自己头上。

然而需明确的是,留给网民适当交流空间,并非指全然放任,其中,“适当”是关键。譬如,谣言传播、言论煽动等确不利于网络风气的良性发展,需要有关主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引导。至于如何把握“及时出手”与“放一放缓一缓”的限度,如何衡量“精选评论”与“放开评论”的判断标准,做到张弛有度,则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为我国网络治理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准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