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最近打了羊胎素了”“我们拍戏拍得皮都皱了,羊胎素打了有什么效果吗?皮是不是展开了?”“我觉得它是提高免疫力”……近日,“羊胎素”这个词在某社交平台上又火了一把,羊胎素是什么?真能让有了皱纹的皮肤再展开吗?
宣称延缓衰老,一疗程花费十几万人民币
俗称的羊胎素疗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一位瑞士医生将从小羊胚胎、胎盘中提取的活细胞注射到患者体内,挽救了其生命。
后来,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羊胎素疗法开始使用含有冷冻或干燥的羊胚胎细胞、细胞碎片或细胞提取物等,并逐渐发展成为对抗衰老的手段。
在其相关广告宣传中,宣称注射羊胎素后,可以明显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增加深度睡眠的质量,身体的防御能力变得更强,新陈代谢转好,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活络。
而由于羊胎素的提取复杂、难以运输和保存,羊胎素疗法价格不菲,一个疗程往往需要十几万人民币的费用。这也让羊胎素疗法不可能普及,而成为一种奢侈消费。
随后,羊胎素疗法很快在富豪人群和影视明星中受到欢迎。到瑞士打羊胎素成为一些富人不惜千金寻求抗衰老的秘方,也成为瑞士某些医疗机构吸引顾客的招牌。
由此,这一领域也发展出了价格更为高昂的羊胎素疗法套餐,包含往返瑞士机票、接送机等各项周到贴心的服务,衍生出了相关的中介和产业链。
因安全风险,注射羊胎素被瑞士叫停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5年初,瑞士联邦卫生部和药物监管局发布联合公报:瑞士医院及私人诊所长期推出的活细胞疗法(羊胎素)受到旅客青睐,但此类疗法使用的产品未经许可并构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瑞士医药监管机构强调,从未批准任何使用活细胞疗法的产品许可或其他相关许可,并且警告:“活细胞疗法的有效性未经科学证实,健康风险却早已显现,这一疗法可能导致过敏、注射处脓肿、血液感染甚至是动物病原体传染。”
瑞士药物监管局新闻发言人彼得·巴尔兹利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没有科学证据显示活细胞疗法有任何抗衰老作用,这也是禁止使用该疗法的原因。”
监管部门明确指出:“所有从事生产、进口、配销或使用非法羊胎素产品的医院及从业人员必须停止此类活动或立即申请相关执照或批准,对部分违法医院及个人,瑞士药物监管局已提起刑事诉讼。”
目前羊胎素主打口服胶囊形式的保健品
随着注射羊胎素被叫停,羊胎素并没有在大众视野中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如今,羊胎素更多是以胶囊的形式出现在保健品市场。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品牌的口服羊胎素胶囊正在销售,品牌不同,价格也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折算下来,每粒胶囊低则三五元,高则几十元,每天口服使用。
对于羊胎素胶囊的效果,各个品牌都主打“美容养颜”“焕发青春”。有品牌宣称“服用一个月羊胎素相当于敷30次面膜、喝6个月人参乌鸡汤、做50次按摩保养”,服用该胶囊能够“养巢护巢、紧弹水润、亮肤白颜”,“30岁不长斑、40岁不显老、50岁不绝经,冻龄在最美好的年纪”。
可事实上,羊胎素真的能延缓衰老、美容养颜吗?有关羊胎素的这一切宣传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支撑吗?
仅凭动物实验不足以作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
目前市面上的羊胎素大多从羊胎盘和羊胚胎中提取得来。胎盘是在母体*期间子宫壁上形成的一个结构,是连接母体和胎儿的器官。它的主要作用是给成长中的胎儿运输母体中的氧气和营养成分并且帮助清理胎儿血液中的代谢物质。
记者查询多方文献发现,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都进行过一些关于羊胎素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动物身上进行。
在国外,大多数关于羊胎素的研究仅仅涉及最基础的生理效应和药理效应,并且大部分实验只是在羊身上进行的。国外的文献对于羊胎素功能性的记载少之又少。
国内的研究者则曾经在动物或是细胞中对羊胎素延缓衰老、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等功效进行了研究。同时,有个别研究结果表明,羊胎素在动物实验中对于调节免疫等存在一定的效果。
对于人体使用羊胎素会有什么样的作用,至今尚无科学合理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仅凭少量单一的动物实验结果,不足以支撑羊胎素能够帮助人类抗衰老的结论,更无法验证商家的宣传效果。
我国国家卫健委禁止羊胎盘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
对于日常服用羊胎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需要长期大量细致的评估。
2002年,位于美国纽约法拉盛的一洲美国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曾经向FDA申请羊胎素作为膳食补充剂在美国本土销售。但由于没有足够科学依据来证明其安全性,FDA驳回了这一申请并且禁止了这家公司向公众宣传这一产品。
在我国,2008年8月,国家卫健委就已经在《卫生部关于羊胎盘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的批复》(卫监督函〔2008〕322号)中,明确表示:羊胎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在我国缺乏广泛食用历史和食用安全证明,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
因此,目前没有任何有利的证据能证明,人吃了羊胎素能给身体带来抗衰老、提高免疫等好处。大家在准备耗费大量金钱服用羊胎素保健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再做决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晓丽 综合新华网、果壳网、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