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穀。即不善,通俗点讲就是不吃好粮食。一般是君主的自谦,与“寡人”同性质。
按理讲,“不穀”不得写作“不谷”,但是“不谷”一词还有生存空间的。
清朝,年羹尧受雍正皇帝知遇,以平定青海立下盖世奇功,一时好不威风。他曾下达了一条奇葩军令:“淅米不去谷者,*无赦;匿勿告者,罪亦如之。”淅米就是淘米。这条军令是:对那些淘米时没有把带壳的谷粒拣出来的人,格*勿论;知情不报的,与之同罪。年羹尧于是赚了个诨名——“不谷将军”。
因年羹尧不是君主,“不谷将军”是不能写“不穀将军”的,即使写也要在“不穀”上个双引号。
穀与榖一小撇之差
这里还要再强调一下,“穀”有一个孪生弟弟“榖”,稍不注意就会“禾木”换地。
“穀”与“榖”,前者左下为禾,后者左下为木。“榖”读gǔ,树名,也叫构树、楮树,沟沟坎坎,给点土壤就扎根,不需要人们去栽培更不要管理,其叶可以作为桑叶的补充。楮皮纸有时成为纸的代名词。2008年6月7日,楮皮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威海荣成有东楮岛风景区,那里海草房为网红打卡地,其地名源于此地楮树遍植。
榖树不成材之树,“不榖”,字面意思是鄙人不才,但与“不穀”相差甚远。
全国县以上带“谷”地名一览
全国县级以上带“谷”地名有八处,下面分别作一简要介绍。
北京市平谷区。据《平谷县志》中记载: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始置平谷县,因四周山环,中为平川而得名。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隋开皇十八年(598),阳邑县改名太谷县。因县西南有名为太(古时“太”通“大”)谷的大山谷。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201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次年6月28日举行红谷滩区挂牌仪式。红谷滩古称鸿鹄滩,因水鸟栖息之地而得名,后取谐音,演化为红谷滩。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谷城古属豫州。公元前11世纪,周时封嬴姓(名绥)为谷伯,建都城于谷山,名谷伯国,又称谷国。谷山又名谷神山。相传远古汉江发大水,山麓庄稼被淹没,有老翁送谷种给人播种获丰收,被尊为谷神,此山因而得名。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国三年(1914),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改为景谷县。以穿城而过的景谷江(现名威远江)得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在唐代已设镇,后唐天佑七年(910),正式升镇为县。府谷因县城地处山谷而得名。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了冀戎,将它的地盘全部圈到秦国的版图。随后,秦武公在这里设置了冀县——这是中国设置县制的开始。冀县即今天甘谷县所在的区域。因此,甘谷县被称为“华夏第一县”。192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改伏羌县为甘谷县。改为甘谷,除有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外,更有对渭河河谷物华天宝的称颂与肯定。甘谷之甘者,甜美之意也;谷者,河谷也(也包含丰硕的禾谷)。
最后,我们到聊城市阳谷去走一走。
查阳谷县官方网站可知:
阳谷是黄河下游开化较早的地域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境内即有氏族部落聚居。春秋战国时为齐地。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城址在今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公元596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析东阿设置阳谷县,“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见《元和郡县图志卷十》)。阳谷亭即古阳谷亭,春秋时属齐国,故址在今平阴县南端,因在谷山(汉代称谷城山,今称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之阳而得名。
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从南往北照射,因而,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如济阳肯定是位于济水之北、蒙阴自然就在蒙山之北。不用说,阳谷地处谷山之南。
据明代《阳谷县志》序载:谷国大约始封于夏代。谷国旧址谷城为今平阴县东阿镇,在鱼山东南七里。谷城东北部有谷(穀)山或者谷(穀)城山。
有专家研究得出,谷国贵族早早南迁到湖北,另建谷国,最终于周桓公七年(前705)被楚国吞并,湖北谷城县源自谷国。
从历史传承资料中,加之民国县志书名来看,阳谷的“谷”对应有繁体字“穀”。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阳谷县第一中学校属于规范。
但是阳谷水厂大门前书写着“陽谷水廠”、无锡太湖边水浒电影城仿制的阳谷县衙牌匾为“陽谷縣衙”、1989年11月阳谷县史志办编写的《陽谷县志》都没有将“谷”繁写,令人不解。即使把“谷”繁体书写,也是错误百出,如《中國方志叢書》、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陽穀縣誌》的“穀”都写作“榖”(比正确的“穀”少写一横)。提请阳谷有关方面要统一规范“陽穀”书写,尤其是流传千秋万代的阳谷县志,万万不可因此给阳谷形象减分。